臺灣北方離島。位於基隆港口東北方約6公里,與臺灣本島最短距離為3.8公里,行政區域隸屬基隆市。最大長度約為960公尺,寬度在400公尺以下,周圍長2.3公里,面積0.24平方公里,最高點標高182公尺。為火山作用形成的島嶼。 民間古稱雞籠杙,又稱雞籠嶼,源於雞籠地名,後雞籠改名基隆,雞籠嶼亦改稱基隆嶼。也稱雞心嶼,因狀似雞心故名。島的長軸呈東北—西南延伸,海面仍有潛礁繼續向西南延伸。最高點偏中東部,山勢極陡,四周都是斷崖。原為軍事管制地,2001年正式開放觀光。 島嶼由含有角閃石、黑雲母及石英的安山岩構成。基隆嶼石英安山岩另一特徵為含有黑雲母之大型斑晶,大者長2公分、底面直徑1公分,有呈長短不同之六角柱狀者,同位素定年結果約為100萬年。 基隆嶼東半部海岸多崖壁及巨大海蝕洞和突伸入海的巨岩。這些巨岩由安山岩構成,但含有多量捕獲巨礫,由於捕獲岩硬度較大,因此侵蝕後形成上有頂蓋的尖塔狀獨立岩塊。
撰稿者:王鑫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李進勇總纂。2001-。《基隆市志》。基隆:基隆市政府。2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收於《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3 王鑫。1980。《臺灣的地形景觀》。臺北:渡假。4 徐美玲。2008。《臺灣的地形》。臺北:遠足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