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蘭嶼

臺灣東南方離島。位於臺灣本島與菲律賓間的過渡地帶,鄰近菲律賓巴丹群島,西北距離臺東市約91公里,行政區域隸屬臺東縣蘭嶼鄉。滿潮時面積約46平方公里,周圍長約38公里。為呂宋火山海脊上海底噴發形成的火山島。是達悟族的居住地,以飛魚文化著稱。
舊稱紅頭嶼,因島的西北岩石暴露,夕陽照射的時候,遠方船隻遠望有如紅色人頭,故名。後因當時島上盛產蝴蝶蘭,1947年更名為蘭嶼。日治時期未經開發,尚能保存達悟族原始的生活方式,為人類社會學以及生態學研究的好對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府積極協助改善當地原住民生活,並從事各項開發及觀光活動,已經破壞當地原始的環境。重要的村莊在北海岸有朗島;東海岸有東清、野銀;西海岸有椰油、漁人、紅頭。
地形為丘陵起伏的小島,只在海岸附近有狹小的平原,為居民活動的主要地方。最高峰紅頭山標高548公尺;另外還有殺蛇山(494公尺)、青蛇山(438公尺)以及東南角的大森山(480公尺,又名望南峰)。島的四周大都被隆起珊瑚礁環繞,呈現裙礁的地形景觀。海岸因遭受劇烈的波浪侵蝕,形成許多海蝕地形,有屹立的海蝕崖、海蝕洞,以及奇形怪狀的巨大岩塊,如坦克岩、雙獅岩等。島上的溪流呈放射狀水系,向四方流下。氣候高溫、多雨且常吹強風,冬季有季風,夏秋多颱風。生態資源有接近熱帶雨林的特殊植被,及異於臺灣本島的鳥類、蝴蝶資源,如珠光鳳蝶,物種大部分與菲律賓區屬同一系統。
蘭嶼東南方另有一小島,稱為小蘭嶼,面積只有1.6平方公里,由於缺乏淡水,不適人居。

撰稿者:王鑫
最後修訂日期:100年11月15日
參考資料:
1 施添福總編纂。1999-。《臺東縣史》。臺東:臺東縣政府。
2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收於《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 王鑫。1980。《臺灣的地形景觀》。臺北:渡假。
4 徐美玲。2008。《臺灣的地形》。臺北:遠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