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河階

河流堆積與切割作用後,沿河谷兩岸形成的階狀地形。由河階面與河階崖兩部分組成。河流因地質、氣候或水文上的變動,在舊河床上急速向下切割,未被切割的舊河床便會在新河床上位形成階狀地。如果河流經過幾次急速下切,便可形成數層的河階地。臺灣因地殼間歇性的隆起,侵蝕基準面屢次下移,因此溪流兩岸河階地形十分發達。以下僅舉大漢溪和立霧溪為例,詳加說明。
大漢溪沿岸的桃園縣大溪鎮附近,以大溪為中心,上起石門,下達臺北鶯歌、三峽附近,隨處都可看到廣大的河階地,一階-階的平坦地,對稱分布在河道的兩岸,從大溪公園臨河的階地崖邊,展望對岸,至少可見三層以上的階地。最低的一層比河床高出40公尺左右,最高的階地比河床高出200公尺以上,也就是古石門沖積扇的扇面。
立霧溪水量豐沛,河川侵蝕旺盛,曾經歷3次顯著的隆起運動,同時發生3次的河蝕復活,因此切割舊河床,將其一部分殘留成為平台般的河階,河階高度在現河床之上有達數百公尺的。此區的聚落、果園、農場以及遊憩區,大都分布在各河階堆積層上。河階的分布約略有:(一)太魯閣附近國家公園管理處所在的河階;(二)沙卡礑溪神秘谷與立霧溪會合處的沙卡礑河階;(三)溪畔與附近的布洛灣河階;(四)荖西溪與立霧溪匯合點,慈母橋下的合流河階;(五)陶塞溪與立霧溪合流點有天祥及迴頭彎河階;(六)西寶河階有四層,以第一層面積最大,西北向狹長之河階面總長約l公里,中央侵蝕谷劃分成南北兩面,西寶農場即位在這一河階之上;(七)陶塞溪與瓦黑爾溪合流點北方,有梅園及竹村河階。

撰稿者:王鑫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收於《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 王鑫。1980。《臺灣的地形景觀》。臺北:渡假。
3 徐美玲。2008。《臺灣的地形》。臺北:遠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