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從山區流至山麓或平地後,在谷口堆積形成的扇形地形。由於河流流至山麓或平地後,坡度急劇變緩、流速銳減和流路分散等原因,搬運泥沙的力量也隨著急減,於是便在谷口進行堆積,形成以谷口為頂點,向低處成扇狀分布的堆積性地形面。 沖積扇堆積物的粒度在扇頂處較大,在扇端處較小;又因這些堆積物的透水性好,地表水大多滲入地下,因此在沖積扇扇端附近,地下水通常很豐富,有時會生成自流井。 臺灣溪流在山麓常見有沖積扇。南大武山、北大武山西翼和屏東平原交界的地方,有一排自北而南的聯合沖積扇。東海岸溪流出海的地方也常見到沖積扇,花蓮縣和平沖積扇、臺東太麻里沖積扇為伸入海域的沖積扇。
撰稿者:王鑫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收於《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 王鑫。1980。《臺灣的地形景觀》。臺北:渡假。3 徐美玲。2008。《臺灣的地形》。臺北:遠足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