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多蝕溝及雨溝,植物生長貧乏的崎嶇地形。 也稱惡地形。 臺灣西南部著名的惡地是厚層泥岩,即俗稱青灰岩分布地區的特有地形。由於嚴重的地表水沖蝕及植生貧乏的現象,使得這種地形區不僅童山濯濯、植生稀疏,而且交通艱難,因此稱為惡地。 上述巨厚的泥岩層形成於上新-更新世。這個泥岩層在曾文溪以南的臺南和高雄地區,幾乎很少夾有泥岩以外的岩石。在曾文溪以北的嘉義、臺南地區則較常夾有砂岩層。泥岩由於顆粒細小,而且顆粒間的膠結十分疏鬆,因此沖蝕狀況十分嚴重。泥岩的透水性低,遇水立即變得十分軟滑,易順坡下流,因此山坡表面上充滿了蝕溝和雨溝。 臺灣惡地地形主要分布在曾文溪以南的臺南縣(註 1)及高雄縣(註 2)境內,為一狹長地帶,沿北北東方向分布,稱為古亭坑層;花蓮縣玉里的東方到臺東市臺東大橋以北、卑南溪東岸,也出露狹長帶狀的泥岩帶,稱為利吉層。恆春半島的墾丁一帶也有泥岩分布,稱為墾丁層。這三個地層單位的岩性相近,但是只有古亭坑層分布最廣而且夾雜的岩塊很少,形成的惡地分布也最遼闊,其中位於二仁溪上游,高雄縣(註 2)田寮鄉(註 3)古亭村的「月世界」即是以惡地景觀聞名的景點。
撰稿者:王鑫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收於《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 王鑫。1980。《臺灣的地形景觀》。臺北:渡假。3 徐美玲。2008。《臺灣的地形》。臺北:遠足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