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地區主要河川。上源油羅溪和上坪溪分別發源於2,000公尺左右的李崠山和霞喀羅大山〈石鹿大圳〉;李崠山一帶的山脊也是頭前溪與大漢溪的分水嶺。頭前溪源的尖石、五峰鄉一帶,是雪山山脈的西翼,兩條支流在竹東鎮附近交會,進入新竹丘陵沖積出大片河谷,也將丘陵切分為北側的飛鳳山丘陵及南側的竹東丘陵。經過竹北犁頭山後進入平坦地區,與北方的鳳山溪共同沖積出新竹平原,溪南即為新竹市市區所在,在南寮注入臺灣海峽。主流長約63公里,流域面積約566平方公里,連貫了新竹縣芎林鄉、竹北鄉、竹東鎮、橫山鄉、五峰鄉、尖石鄉和新竹市等地區,是山地進入平原的重要通道,年平均逕流量約22秒立方公尺,約7億立方公尺。 名稱據說是六張犁開基祖林先坤所命名的,但在1915年的《臺灣堡圖》才出現頭前溪這個名稱,當時只有溪洲下游的河段稱為頭前溪。「頭前」二字可能取自臺語諧音。流域內豐富的水源是新竹農業開發的重要依據,並奠定後來蓬勃的工商業發展,可謂新竹的母親之河。灌溉史始於1719年(康熙58年)修建的四百甲圳(今隆恩圳),1926年(大正15年)修建的竹東圳則引上游上坪溪的河水灌溉800公頃的良田;分別於1985及2006年完工,供應新竹科學園區用水的寶山水庫及寶二水庫,亦是由竹東圳引水蓄成。隆恩圳導入頭前溪主流水源除灌溉之外,也有部分水源淨化後供新竹地區使用。 頭前溪沖積出的谷地,為新竹縣市間提供了便捷的路徑,省道臺六十八號東西向快速道路,就是沿著溪谷聯絡竹東鎮到新竹市之間的人車流動。聞名的鐵路支線內灣線,是國民政府遷臺後為開採流域內資源所興建的運輸要道,後來轉變成為沿油羅溪溯源而上的熱門觀光旅遊路線。
撰稿者:王鑫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經濟部水利署編。2008。《中華民國九十六年臺灣水文年報》。臺北:經濟部水利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