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經臺中盆地主要溪流發源於中央山脈合歡山西麓。上游支流主要為北港溪和南港溪,前者發源於更猛山西麓,深入南投縣清境(惠蓀)、梅峰農場一帶,與大甲溪、濁水溪等集水區相鄰;後者發源於大尖山南坡,流經埔里盆地,坡度較緩。兩支流迂迴於山谷間,於南投縣國姓鄉附近的柑子林交會,成為烏溪主流,再向西切穿臺中縣(註 1)豐原市(註 2)與南投縣間的丘陵西行,至南投縣草屯鎮附近入臺中盆地。下游支流包括流經臺中市的大里溪,以及貓羅溪、筏子溪等。在盆地上蜿蜒西行,將臺中盆地西部的隆起台地切分為北邊的大肚台地和南邊的八卦台地,至臺中縣(註 1)龍井鄉(註 3)入臺灣海峽。主流長約119公里,流域面積約2,026平方公里,年平均逕流量約88秒立方公尺,約28億立方公尺。下游又名大肚溪。 大肚之名源自平埔族「大肚社」。主支流交匯處常見沖積扇;中游河岸多河階地;尤以南投縣國姓鄉以下至草屯鎮雙冬附近分布最廣。河流進入臺中盆地以後,形成大規模的沖積扇,辮狀流路發達,堆積作用旺盛。 臺中市、臺中縣(註 1)南區以及彰化市的發展繁榮,都和烏溪及其支流息息相關。河口北岸的臺中縣(註 1)大肚鄉(註 4)、龍井鄉(註 3)是清代移民在臺中一帶最早發開的地區,臺中盆地在乾隆年間陸續形成市街,而後移民溯溪而上,流域內的聚落也一一形成。相傳北港溪流域的國姓鄉,也是因鄭成功手下為了沿溪驅逐原住民,駐紮在此而得名。今日河口北側與大甲溪口之間的海岸是臺中港所在,南側是大肚溪口野生動物保護區,呈現截然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 烏溪在雙冬以下沖積出大片平地,流域內農業發達,南投縣尤以種植檳榔聞名。但因下游人口稠密,加上臺中、大里、南崗、彰濱等工業區廢水排放,污染情況嚴重。沿岸以雙冬附近火炎山地形的九九峰自然保留區最著名。
撰稿者:王鑫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經濟部水利署編。2008。《中華民國九十六年臺灣水文年報》。臺北:經濟部水利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