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縣(註 1)市界河。發源於阿里山山脈西南側的東水山,至臺南縣(註 1)山上鄉(註 2)附近進入平原,經善化鎮(註 3)東勢寮北部、安定鄉(註 4)蘇厝、海寮、臺南市溪南寮,至七股鄉(註 5)及臺南市青草崙之間注入臺灣海峽。主流長約138公里,流域面積約1,177平方公里,年平均逕流量約75秒立方公尺,約24億立方公尺。 依早期開拓者曾文命名。上游河谷的北側有省道臺十八號(阿里山公路)通過。曾文溪的上源與高屏溪上源楠梓仙溪(旗山溪)僅一山之隔,聚集山間豐沛的水源奔流而下,在嘉義縣大埔鄉與另外幾條小支流匯聚而入曾文水庫。曾文水庫兼具發電、防洪及給水作用,同時也是南部重要的風景區。支流菜寮溪是臺灣地區發掘古代哺乳動物遺骸的首要地點,由出土的化石推測在冰河時期,臺灣本島與中國大陸相連。 中游以下,坡降漸緩,河床純係泥沙,河槽極不穩定,在臺南縣(註 1)玉井鄉(註 6)、大內鄉(註 7)等丘陵鄉鎮形成曲流地形。由於河水夾沙量大,每年可達3,100萬噸,為臺南海埔新生地主要沙源。因堆積旺盛,1904-1975年河口南移約6公里,海岸西進約3.5公里,1973年曾文水庫完工後,河川輸沙大量減少,使得河口的新浮崙沙洲面積開始縮減。鄭氏時期,河口以南有一群沙洲,占據現今鹿耳門溪口的防波堤、四草湖、安平、三鯤鯓與四餛鯓等地,延長方向呈西北-東南,包圍的潟湖長約17公里,最寬達8公里,已完全利用做為魚塭或鹽田;河口北方海岸,包括七股潟湖也是河口擴張造成的結果。 除了為臺南地區創造出大片的海埔新生地,曾文溪所提供的水源也為冬季乾旱的南部地區帶來生機。日治時期,引支流官田溪建造烏山頭水庫目前為曾文水庫的調節池,做為嘉南大圳的主要水源,造就了嘉南平原的繁榮富庶。1993年完工的南化水庫,則是臺南科學園區的用水來源。
撰稿者:王鑫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經濟部水利署編。2008。《中華民國九十六年臺灣水文年報》。臺北:經濟部水利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