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蘭陽溪

宜蘭縣境內最大河川。發源於中央山脈南湖大山北麓,蜿蜒山間,東北流至大同鄉牛鬥始入平原,挾帶的大量沉積物,形成以頭城鎮蘇澳鎮、三星鄉為頂點的廣大三角洲──蘭陽沖積平原,東流入太平洋,主流長約73公里,流域面積約979平方公里,年平均逕流量為74.24秒立方公尺,約23.41億立方公尺。平原上渠道遍布,適合水稻栽植,為臺灣穀倉之一。
因含泥沙豐富、水質混濁,舊稱宜蘭濁水溪;因流經蘭陽地區而更名。梨山斷層由東北向西南構成礁溪斷層崖海岸、蘭陽平原西北的陡崖、蘭陽溪中上游的河谷,一直延伸經過臺中縣(註 1)和平鄉(註 2)梨山、南投縣仁愛鄉霧社、玉山北側,幾乎把臺灣本島從中央縱切為二。蘭陽溪在斷層線上形成寬闊的河谷,山間河谷幾近筆直,與大甲溪上游河谷背向而流,省道臺七號公路甲線(中部橫貫公路宜蘭支線)接連兩個山谷;省道臺七號公路(北部橫貫公路)翻越雪山山脈之後,也進入本溪集水區。
除了主流外,羅東溪由南邊繞經羅東市,在蘭陽大橋附近匯入主流;宜蘭河在紅柴林北部分歧東北行,繞道宜蘭市,再折向東南至河口附近與幹流匯合。另一條著名的支流冬山河原本只是注入蘭陽溪口、經常氾濫的小河,經十餘年的整治、截流,成為親水公園。
蘭陽平原的海岸部分,由於河川漂沙供應充足,而且東北季風盛行時間很長,在河口附近形成沙嘴及沙洲。有時候沙嘴式沙洲可以封閉整個河口,或使河川不易出海,更因海岸沙丘發達,若逢雨季排水困難,常造成氾濫。雨水及地表水豐沛的結果,使蘭陽平原過去以「養鴨王國」著稱;河口北岸也因生態資源豐富,劃設為蘭陽溪口水鳥保護區

撰稿者:王鑫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經濟部水利署編。2008。《中華民國九十六年臺灣水文年報》。臺北:經濟部水利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