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唯一具有鋸齒堰溢洪道的水庫。位於苗栗縣三義鄉大安溪支流景山溪上游三櫃坑附近,集水區涵蓋三義、卓蘭及大湖三鄉鎮,為離槽水庫,水源除景山溪外,並由大安溪主流士林攔河堰越域引水,壩型為分區滾壓土石壩,壩高96公尺,壩長235公尺,容量1億2,612萬立方公尺,下游設有景山溪攔河堰(後池堰),調節水庫除公共給水外之其他放流水,以供灌溉引水利用。採用鋸齒堰目的主要在增加通水面積,以利排洪。 因所在地三義鄉鯉魚潭村而命名,昔日先民初開闢時,常在潭內捕獲重達十幾斤之鯉魚,故稱鯉魚潭。由於鄰近大臺中地區公共給水的需求日增,鯉魚潭水庫計畫被正式列入1984年十四項建設,並於1985年7月由臺灣省水利局開始動工興建,1992年11月完工,除供應苗栗地區用水外,並與大甲溪的石岡壩聯合運用,同為大臺中地區主要水源,並提供下游三義、苑裡一帶地區農業用水,兼具防洪、發電、觀光等多目標功能。位於大安溪主流士林攔河堰的越域引水工程則由臺灣電力公司負責設計施工,1992年3月動工,2003年6月完工,將大安溪水源自士林攔河堰經導水隧道至水庫上游卓蘭電廠,發電尾水供鯉魚潭水庫調蓄,現由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管理。 1984年進行「鯉魚潭水庫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時,曾經發現大約西元前2,500年,屬於牛罵頭文化之三櫃坑史前遺址共23處,並進行搶救挖掘。
撰稿者:鄭昌奇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經濟部水利處編輯。2001。《臺灣水之源 : 臺 澎金馬水庫壩堰簡介》。臺中:經濟部水利處。2 黃兆慧。2002。《臺灣的水庫》。「臺灣地理百科」14。臺北:遠足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