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唯一採用半水力淤塡工法興建的水庫。位於臺南縣(註 1)官田鄉與六甲鄉(註 2)交界處,曾文溪北支流官田溪上游,壩型為半水力淤塡式土壩,壩高51公尺,壩長1,273公尺,容量達1億5,416萬立方公尺,為離槽式水庫,水源主要來自曾文水庫放流水,自曾文溪東口堰攔引經3.1公里烏山嶺隧道西送至西口堰調節後,由喇叭口溢流管自由溢流入庫。與曾文水庫串聯,供應臺南地區公共給水與嘉南大圳灌區灌溉用水之需。因蓄水面狀似珊瑚,又名珊瑚潭。 荷西、明清時期,官田溪上游烏山頭地方即有簡易的水利設施,當時稱為「三腳埤」、「官田溪貯水池」。日治時期日本技師八田與一為提供嘉南地區灌溉用水規畫嘉南大圳,設計建造烏山頭水庫,主要目的原為灌溉嘉南地區三年一作田,於1920年(大正9年)興建,1930年(昭和5年)完工。西口堰主要功能為調節水流以改善烏山嶺隧道內之水力沖刷,1947年興建完成。1974年底曾文水庫完成後,兩水庫相互串聯營運,烏山頭水庫原來的單一灌溉目標也擴大至目前之多目標營運,包括灌溉、給水、發電及觀光,由嘉南農田水利會烏山頭水庫管理所負責管理。 西口堰之溢流管喇叭口直徑達15公尺,具有景觀特色;烏山頭水庫(珊瑚潭)潭面寬廣、出水山頭島嶼羅列、景色優美,1969年開放觀光,為臺南縣(註 1)重要風景區。
撰稿者:鄭昌奇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經濟部水利處編輯。2001。《臺灣水之源 : 臺澎金馬水庫壩堰簡介》。臺中:經濟部水利處。2 黃兆慧。2002。《臺灣的水庫》。「臺灣地理百科」14。臺北:遠足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