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南化水庫

臺灣最大的公共給水單目標水庫。位於臺南縣(註 1)南化鄉(註 2)曾文溪支流後堀溪,壩型為分區滾壓土石壩,壩高87.5公尺,壩長511公尺,容量達1億5,800萬立方公尺,水源除本身集水區外,另由高屏溪支流旗山溪的甲仙攔河堰於豐水期越域引水
規畫時曾以後堀溪命名為後堀水庫,核定實施後改採所在地南化鄉(註 2)命名。鑑於臺南、高雄地區為臺灣缺水最嚴重之區域之一,且於1980年代水質普遍不佳,臺灣省水利局於1984年完成「南化水庫調查規畫報告」,1985年完成「南化水庫計畫及檢討報告」,主體水壩興建工程於1986年由行政院核定興建,1988年12月開工,1993年11月完工蓄水,供給臺南、高雄地區公共給水。惟因水庫集水區降雨較少,「南化水庫第二期工程計畫」於高雄縣(註 3)甲仙大橋上游約450公尺處設甲仙堰取水,以輸水隧道將旗山溪豐水期(每年6-10月)多餘水量越域引入南化水庫運用,1994年6月動工,1999年4月通水,提升水庫供水效益。另為因應高屏溪枯水期水量不足,期於枯水期自南化水庫調水至高屏溪攔河堰,俾供取水供應高雄地區,「南化水庫與高屏溪攔河堰聯通管路」工程於2001年7月動工,2003年11月完工通水。水庫現由臺灣省自來水公司第六區管理處管理,甲仙攔河堰則由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管理。

撰稿者:鄭昌奇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經濟部水利處編輯。2001。《臺灣水之源 : 臺澎金馬水庫壩堰簡介》。臺中:經濟部水利處。
2 黃兆慧。2002。《臺灣的水庫》。「臺灣地理百科」14。臺北:遠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