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桃園大圳

日治時期水利工程,也是當時最後一個官設埤圳工程。位於臺灣北部,跨今臺北、桃園、新竹3縣。1916-1928(大正5年至昭和3年)由日本技師八田與一、狩野三郎等人設計,引大嵙崁溪(今大漢溪)溪水灌溉農田。現總長25公里,12條支圳約114公里,灌溉農田約230平方公里,灌溉地區涵蓋桃園縣桃園市、大園鄉、中壢市、蘆竹鄉、觀音鄉、新屋鄉、楊梅鎮新竹縣湖口鄉、及新豐鄉。
桃園台地早期因地形、土壤、降雨、河川等特殊條件,清初即有墾民與當地平埔族人開設圳路引水,如1741年(乾隆6年)薛啟隆及原住民通事知母六(漢名蕭邦英)集佃開鑿的霄裡大圳,同時也大量興築埤塘,故今桃園有「千塘之鄉」之稱。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一方面鑑於1912年(大正元年)發生嚴重旱災,另一方面有糧食增產壓力,於1916年組成「官設埤圳組合」,透過官方與民間合作的方式,官方負責進水口至原有埤塘間的隧道、明渠及幹支分線等,民間負責原有埤塘的改善、廢棄、合併、新設以及各灌溉地區的小給水路,由八田與一設計,1924年支分線完工通水,1928年全線完工。
工程通過隧道等水工結構物,連結241口埤塘,取水口原設於大漢溪上游「石門」地段,1964年石門水庫完成後遷至後池堰左岸,自後池引取發電後的尾水。
1919年由官設埤圳改為公共埤圳,1930年改為「桃園水利組合」,國民政府遷臺後歷經桃園農田水利協會、桃園農田水利委員會、桃園大圳農田水利委員會,1956年改為桃園農田水利會管理。

撰稿者:鄭昌奇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王萬邦。2003。《臺灣的古圳道》。「臺灣地理百科」20。臺北:遠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