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碾玉觀音

既是劇作家也是戲劇學者的姚一葦,在1967年發表其創作的第三個劇本《碾玉觀音》。此劇取材自宋人京本通俗小說中的《碾玉觀音》,可說是一探討現實世界與藝術領域的劇本,全劇分為三幕,第一幕,作者表現了至美的藝術情操卻不能為世人所接受。第二幕是描寫藝術家面對現實生活的抉擇,第三幕描寫藝術和現實是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
劇作者把男主角崔寧(與《錯斬崔寧》的男主角同名)塑造為一個落魄的藝術家,一個戀愛事件(現實世界)中的失落者,又是頗具宗教意味的殉道者,女主角秀秀則相對地是一個主動而堅強的女性。作者將原本的鬼故事做了徹底的改變,並自言這個劇本「從鬼的世界轉化為人的世界;更把崔寧提升到藝術家的境界。」此劇可說是悽惻美麗的愛情故事,不但批判了現實社會對人性浪漫理想的迫害,同時,透過碾玉家崔寧和他的作品,傳達出撼動我們心靈的真摯情感,完全地闡述了藝術的本質和功能。
蘇格評此劇在寫作技巧以及主題兩方面,具備了傳統手法的移植、情節穿插和氣氛控制的成功、角色輕重安排的恰當、人物刻劃的深入、台詞脫俗、以及本劇哲理的揭露反映了人世等特點。本劇本收錄在「姚一葦劇作六種」之內,戲劇學者張建認為這是一部不炫才、不取巧(並非沒有巧合)且正視了人生的作品。
撰稿者:陳元棠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
參考資料:
1 姚一葦學術網
2 http://yaoyiwei.tnua.edu.tw/play/play03.htm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