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知名的地方小吃之一。
主要材料有:油麵或米粉、調味的羹湯、土魠魚。做法:將土魠魚切成條狀,放進調製的佐料、醬料淹浸入味,然後沾裹蕃薯粉之類的油炸粉,加以炸熟,切成塊狀,一方面將油麵或米粉煮好,加入以湯頭熬製勾芡的羹湯,然後在上面放幾塊炸土魠魚,就成為土魠魚羹。
民間傳說土魠魚羹起源於清朝康熙年間,福建水施提督施琅來臺,施琅愛吃鰆魚,當時人們就稱鰆魚為「提督魚」,後來從提督魚轉音為土魠魚。
臺灣各地都有知名的土魠魚羹的店家,其中以全臺開發較早的臺南市最多,也很有特色,因此土魠魚羹成為臺南府城的招牌小吃,有的店家從日治時期就經營到現在,已有七、八十年的歷史。
上好的炸土魠魚,必須現炸現切,外皮酥脆、魚肉鮮美,有些土魠魚羹業者將炸好的土魠魚放入羹湯一起煮,而不是現炸現切,少一分香脆鮮美口感,不夠道地。撰稿者:黃懷平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7日參考資料:1 沈世傑主編。1993。《臺灣魚類誌》。臺北:臺灣大學動物學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