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宗親會

一種擬制的親族集團。由具有共同祖先的同姓,或在歷史上具有同姓淵源的異姓所構成的組織。這種全體參與者因同姓認同所構成的組織,在原有宗族間建立一種新關係,是大型聯合體的出現,也形成地緣性的網絡。宗親會通常以共同祭祖為紐帶,以編制通譜(宗譜)為標誌。愈到近代的宗親會,文化意義愈濃厚,參與者多出於歷史興趣、社交性聯誼以及對整體形象改善為目標而加入。過去臺灣的宗親會和同鄉會的組織一樣,在地方選舉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這個組織動員的方式現在已較無法發揮作用,宗親會的組織因而式微。
過去臺灣政府為推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獎勵民眾與東南亞華人宗親會交流,同時也受到香港、菲律賓等海外宗親組織的影響, 20世紀70年代後,臺灣的宗親會數量大幅上升,至80年代是臺灣宗親會的鼎盛時期。中國改革開放後,中國政府整合一切力量發展經濟,使得海外宗親會原與臺灣宗親會間的密切關係,或在臺灣組成的世界性宗親總會等,逐步轉向與中國大陸宗親會建立親密關係;而更由於全球化的關係,在全球各地舉行宗親聯誼會的情形頻繁出現。

撰稿者:山川靜香(邱金鳳)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1月06日
參考資料:
1 莊英章。1977。《林圮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演變中的鄉村,當代現代化問題之探討研討會論文集》。王崧興編。臺北:國際青商會中華民國總會。莊國土。2001。《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係》。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潘宏立。2002。〈福建省南部農村の同姓結合と華僑:蔡姓の宗族および宗親團體を中心に〉。《現代東南中國の漢人社會:閩南農村の宗族組織とその變容》。吉原和男・鈴木正崇編。東京:風響社。上水流久彥。2000。〈人間関係の構築にみる台湾同姓団体の機能〉。收於《〈血緣〉の再構築 :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父系出自と同姓結合》。吉原和男等編。東京:風響社。劉宏。2000。〈舊觀念、新網絡:海外華人社團的全球化及其意義〉。收於《中國-東南亞學:理論建構、互動模式、個案分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