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掃墓

清明節主要的節日活動。漢人重視祖先崇拜,認為祖先如神明一般會降禍福。原本重要的節日都會祭祖,但均是附屬於節日的次要活動,只有清明是以祭祖和掃墓為主要活動。
各地及各族群掃墓的日期並不相同。閩南籍的漳州及同安人以俗稱三日節的農曆3月3日掃墓,泉州人則在清明掃墓。傳說這是因為舊時漳泉長年械鬥,也會為掃墓搶買祭品而起衝突,最後由官府出面規定,將掃墓日期錯開以避免紛爭。客家人則是從元宵過後,到清明節期間都可以擇吉日挂紙掃墓。
掃墓可細分為「挂紙」及「培墓」兩種,平常年份清明只進行「挂紙」,即先將墳墓四周雜草清除,整理環境,然後在墳丘上以小石塊或泥塊壓覆黃、白或五色墓紙,象徵為先人墳塋搭建新瓦,也是標誌此墳有後人祭掃。講究一點的人家,會再以紅漆或金漆描畫墓碑上的文字。挂紙後以所備辦的簡單祭品祭拜,並燒紙錢。
培墓」則是較隆重的掃墓禮,通常新墳要連續培墓三年;如果過去一年,家中有娶媳婦、添丁也要培墓。除了例行的清掃、挂紙外,培墓所準備的祭品較豐盛,有三牲五牲、十二菜碗等。祭拜先人外,也要祭拜墳頭的土地公,感謝祂看守墓地。祭掃結束後,將祭品中的蛋或蝦剝殼,象徵「新生」、「蟬蛻」。掃墓完後放鞭炮,此時也有人家會將所帶來的祭品如紅龜粿草仔粿等,散發給附近的孩童,若粿不夠,也可以硬幣代替,稱為「挹墓粿」。舊時此俗用意是為了請附近放牛的牧童,不要牽牛到墳地踐踏,現在則是偏重祖德流芳的寓意。
臺灣由於地狹人稠,傳統土葬方式漸漸被火葬所取代。愈來愈多人清明節已不需至墳地掃墓,而是直接到靈骨塔的先人靈位去祭拜。未來,不但挂紙的習俗會漸漸消失,掃墓的禮儀,也可能因為時空的改變而有所調整。為配合現代人的生活步調,近年來有代人掃墓的商業服務出現,使得遠離家鄉工作的子孫,也能折衷遠途的不便,略盡人子之孝道。這種行業的出現,足以證明清明節的精神,即使在現代生活形態中,仍能因應社會的改變而繼續存在。

撰稿者:楊玉君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1月11日
參考資料:
1 古原。1994。〈清明掃墓習俗的沿革〉。《歷史月刊》,75:131。
2 楊玉君。1995。《清明》。「中國節日叢書」3。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