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尾牙

農曆12月16日。起源於古代商家固定於每月初二及十六這兩天舉行祭拜土地公的「牙祭」,又稱「做牙」;農曆2月2日做「頭牙」,農曆12月16日是年終最後一次牙祭,稱「尾牙」。
關於「牙」字之由來,元代陶宗儀《輟耕錄》卷十一〈牙郎〉條提到:「牙郎,今人謂駔儈者為『牙郎』,本謂之『互郎』,謂主互市事也。唐人書『互』作『牙』,『互』與『牙』字相似,因訛而為『牙』耳。」唐代將買賣交易「互市」寫成「无市」,後人又將「无」字寫作「牙」字,就成「牙祭」。牙祭本為商業交易「互市」前的祭祀和宴請員工辛勞的「互祭」。
尾牙是臺灣民間重要的福德正神祭日,土地公廟前會結綵、懸燈演戲,民眾除備牲禮、香燭、鞭炮等到廟祭拜外,也可以在家中舉行祭祀儀式,時間多在尾牙下午;將供桌設於土地公神位前,以盤裝熟食、零食祭拜,並焚燒「土地公金」;俗語「頭牙無拜衰一冬,尾牙無拜衰一世人」,可見受重視的程度。祭拜土地公時,若同時拜地基主,得另外設長櫈或供桌於大門口,供五味碗(現今多以日常飯菜類為主)以饗地基主,並焚經衣銀紙地基主原先是指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成為鬼靈或無主孤魂,現居者擔憂其前來作祟,所以予以祭拜;原來是一種對房屋地基的崇拜,但臺灣民間將這種自然神的觀念轉為靈魂神的信仰。
尾牙的應景食物是潤餅和刈包,潤餅是以潤餅皮包裹豆芽菜、筍絲、豆乾、虎苔、花生粉、蛋皮等多種食材,取其富潤家庭的吉祥涵義;刈包的外形似錢包,內夾三層肉、酸菜、花生粉等餡料,也是發財的象徵。
臺灣的商家行號尾牙時會宴請員工,用來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俗稱「吃尾牙」。舊俗若公司決定明年不再續聘某人,在尾牙的宴會上,會把筵席中「白斬雞」的頭指向他,以暗示解聘,所以尾牙宴的雞又叫「無情雞」,也是俗語「吃頭牙撚嘴鬚,吃尾牙面憂憂」的由來。另外兩種暗示的方法,一是在尾牙前發請柬,未收到請柬者即表示不再雇用;另一種是在飯後發紅包,沒收到紅包者就代表不再雇用。但近年來勞資雙方合作形態轉變,使得公司多半不再使用這樣的方法,也避免在尾牙的菜色上出現雞頭,造成員工的壓力。尾牙轉型成為公司慰留員工的好時機,過去一年業績不錯的公司行號,會在大餐廳宴請員工並提供禮物、獎金等作為犒賞,甚至許多公司會安排抽獎、豔舞或者藝人獻唱等娛樂節目。
早年有些臺灣的美髮店會在尾牙之後雙倍收費,到正月初五才恢復原價。因此民眾會趕在尾牙前理髮,但近年因為經濟及服務業以客人至上的觀念盛行,美髮店幾乎已經不再遵行這樣的風俗。
做牙也有行業上的禁忌,醫生、賣藥、開藥局以及棺材店不能做牙,因為做牙是祈求生意興隆,這些行業自是不宜。

撰稿者:陳益源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1月09日
參考資料:
1 (元)陶宗儀。1985。《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
2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1994。《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3 片岡巖著,陳金田、馮作民譯。1981。《臺灣風俗誌》。臺北:大立。
4 梶原通好著,李文祺譯。1989。《臺灣農民的生活節俗》。臺北:臺原。
5 林茂賢。1999。《臺灣民俗記事》。臺北:萬卷樓。
6 林川夫。1995。《民俗臺灣(七冊)》。臺北:武陵。
7 陳正之。2000。《民俗思想起:消失中的常民生活文化》。南投:臺灣省政府。
8 劉還月。1986。《臺灣民俗誌》。「臺灣風土全集」A1。臺北:洛城。
9 劉還月。1989。《臺灣歲時小百科》。「協和臺灣叢刊」6。臺北:臺原。
10 吳瀛濤。1977。《臺灣民俗》。臺北: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