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風水

房屋或墳墓的坐向及周圍山川、水流的方位能決定吉凶禍福的學說與技術。古代的聚落選址需符合居住、生產的安全與安定,而立都卜選的堪輿術則為職官所執掌的理地之術,從考古遺址都可見此術運用之遺跡;而家宅選地則稱為「相宅」、「卜宅」,如《尚書‧周書‧召誥》便已有卜宅之記載。擇地、卜地攸關吉凶之說,《後漢書》記載有東漢袁安為父訪求葬地,因得異人指示而得吉地,後來果然累世隆盛。三國時,管輅曾卜相毋丘儉父毋之墓,斷定其有「族葬」之虞,後來毋丘儉舉兵被司馬師所滅,也應驗管輅的說法。擇葬之術此時稱為「相墓」,術者參雜卜筮以斷吉凶,或是以觀察墳塋上的雲氣占卜貴賤禍福,但仍未出現「風水」的名稱。
風水一詞首見於東晉郭璞所著的《葬經》:「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風水一詞即源於此。術家相信漢代所提出的感應學說,葬地即根據《葬經》所云:「葬者,乘生氣也,五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癊。」認為先人的屍骸需得山川靈氣才能保留久遠,而骸骨中的基因可與後世子孫的身體相互感應,故利用山川之氣以養骸骨之靈,後世子孫才能平安繁衍。根據此說推演,風就是生氣,水也需得生氣,才能源清流悠。所以平沙海潮、沙漠石礫皆草木難生,為生氣不聚之地,人口自然流失;而丘陵湖沼則屬於生氣蘊集之地,必然人口繁盛、城邑興旺。聚集生氣的方法,一是自然的山巒圍繞,若有水流經過,其氣尤大;利用相地術所擇定的都會,都有山環水滙之地利。其二則為改造之法,如利用人為植樹、造墻也可聚集生氣。術家相信大水必源於大山,好的風水必須先求水而後求山,風水學認為水的重要性更勝於風。
由於生人所居與死人所葬,俱以卜求吉地為宜,原本「地理術」即包含兩者,故民間、術家又將其區分為陽宅陰宅之學。臺灣民間在習慣上則稱「陽宅」為「地理」、「陰宅」為「風水」,其基本原理都是運用感應學說。晚近學術界也試著從建築、空間規劃或景觀學等不同的學理研究其原理,認為古人的經驗法則也有契合居住、葬埋心理者。此類術數亦被東方(如日本、韓國)及歐美學者視為中華文化的空間傳統,可藉以理解國人的空間文化。

撰稿者:吳彰裕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1月08日
參考資料:
1 (東漢)班固。1978。《漢書》。「二十五史」。臺北:藝文。
2 (晉)陳壽。1978。《三國志》。「二十五史」。臺北:藝文。
3 (晉)郭璞。《葬經》。1977。臺北:東方文化。(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