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厚生演劇研究會

劇團名,日治時期新劇運動最後一個重要戲劇團體。以《臺灣文學》雜誌社成員為基礎,於太平洋戰爭期間的1943年4月29日舉行成立大會,由王井泉出任負責人,編導部門由林摶秋主持,顧問群包括張文環呂赫若呂泉生、名和榮一與謝火爐等藝文界人士,研究生為募自桃園、士林、新莊、三重等地的男女知識青年共35名。9月2-8日於臺北永樂座對外舉行公演,採用日語演出,劇目包括張文環原著、林摶秋改編的《閹雞(前篇)》,以及林摶秋原創劇本《高砂館》、《地熱》、《從山上看見的街市燈火》等,吸引近萬的觀眾人次。公演一方面受到臺、日人文化界高度矚目,獲得「臺灣新劇運動之黎明」評價,另一方面也因為舞台上「鄉土」色彩過於濃厚,導致《閹雞(前篇)》劇中穿插的民謠演唱在首演之夜即遭到當局禁唱,並衍生公演過後「非國民」黑函攻訐的案外案。
王井泉在劇團公演前夕發表相當於劇團宣言的專文〈一粒麥子不死——從「民烽」到「厚生」的回憶〉,文中薪傳1930年代「民烽劇團」追求本土現代戲劇的新劇運動精神,強調戲劇革新應以「臺灣」為主體的立場,主張「戲劇取材應以本地人民的生活情感以及時勢為對象」,反對戰時官方主導的戲劇改造方針——欲以移植日本戲劇來解決臺灣戲劇的問題。
公演的重頭戲《閹雞(前篇)》一劇,導演林摶秋採取大量穿插民謠小調的通俗劇策略;舞台場景從開幕的漢藥房到婚禮的祭祖場面,搭配呂泉生從傳統中創新的音樂設計,將1940年代初期的主流話語「鄉土」具現為一個未經他者之手扭曲的美好時空,配合戲劇內容對上一代利己主義的檢討並激勵新世代要勇敢堅強,帶有殖民地知識人對我族的深厚自我期許意味,召喚著與「皇民化」主流論述背道而馳的「鄉土」認同。另外《高砂館》一劇,以中日事變後基隆港口旅店為背景,通過港口小人物的心理刻畫以及日常生活切片式的場景安排,隱喻「臺灣」在「擴張中的帝國」中的現實處境,帶有對於戰事的疏離感以及對當下的不確定感。1943年《閹雞(前篇)》與《高砂館》的創作與公演,不但具有新劇運動的里程碑意義,也是「臺灣人」精神史的重要事件。二劇劇本自1990年代出土後屢被重新製作或改編上演,其「演出史」至今仍在書寫中。
撰稿者:石婉舜
最後修訂日期:99年01月18日
參考資料:
1 石婉舜。2002。《一九四三年臺灣「厚生演劇研究會」研究》。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戲劇學硏究所。
2 石婉舜。2010。《搬演「臺灣」:日治時期台灣的劇場、現代化與主體形構》。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