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鼓吹中最為人知悉的曲目,亦為初學者的入門曲目。常於各類陣頭、排場中演出,台中彰化地區北管團體,習慣上會將【風入松】與【急三鎗】連用。 在北管系統中所存在的多首【風入松】,如(正管)【風入松】、(士管)【風入松】、(凡字管)【風入松】、(緊)【風入松】、(倒頭)【風入松】、(掛頭)【風入松】、〈五關風入松〉、(古路)【大風入松】、(新路)【大風入松】、(四平)【風入松】等,除了【大風入松】屬於三條宮(即母身、清、贊三段組成的樂曲結構)曲體結構外,其餘都是二十板長度的散牌。自曲牌形構來看,散牌式的北管【風入松】來自於南北曲中的南曲系統,全曲由二十板組成,依曲詞可分成六句,押平聲韻。若依演出習慣來看,這些散牌式【風入松】在鼓介打法上大同小異,曲中破開入弄的位置,分別落在第八板、第十三撩,及第二十板的位置上,可將全曲區分出三個小段落,每段都包括了兩句曲詞,其中的入破處,便在曲詞的第二、四、六句之句尾。北管散牌式【風入松】與崑劇以來諸地方劇種的【風入松】幾乎相同,甚至可以直言是由此承襲而來。 至於三條宮式的【大風入松】,於曲體結構上與散牌的【風入松】很不相同,目前僅能找到母身的曲詞,經過比對後,可發現它與湘劇低牌子中的【大風入松】幾乎相同,只在極少數因諧音書寫上所產生的差異。由於吹奏的管門不同,使得大吹在吹奏時所使用的加花用音不同,而造成音階調式上的差異,也帶給聽者有不同的感受,且各首【風入松】有其不同的使用場合。像「士管」(全閉音當「士」)屬於新路系統、「凡字管」(全閉音當「工」)則是古路系統、正管(亦稱大公管,全閉音當「上」)則是新路與古路通用,這三種是最常用。至於(倒頭)【風入松】亦有作(桌頭)【風入松】、(五馬)【風入松】、(回頭)【風入松】,主要用在布袋戲或歌仔戲後場,市面上還有相關的錄音供布袋戲演出使用,偶爾在排場中也可聽到,在臺灣彰化地區有一類布袋戲,便專用(倒頭)【風入松】為後場音樂,發展出多類變化,被稱之「倒頭布袋戲」。 除了北管鼓吹中有【風入松】外,在北管細曲中的〈思秋〉、〈繡襦記〉兩個聯套中也都有標示著【風入松】的曲牌存在。〈思秋〉【風入松】不論在字數、句法、甚至是旋律等方面,都與以正管吹奏的散牌【風入松】相當,〈繡襦記〉【風入松】的曲詞雖明顯較長,但曲詞可分成兩段,長度相當於〈思秋〉【風入松】或是牌子系統中的【風入松】兩倍,句法亦明顯不同。 目前在北管抄本中載有【風入松】曲辭之版本不多。散牌式【風入松】的曲詞內容,是取北管古路戲《求乞》〈賜馬〉中主角韓擒虎的故事內容填詞而成,並未將此曲用於該劇。也因其曲詞描述親人分離的悲傷,因此如葉美景、賴木松等知名的北管先生,曾一再提醒這首【風入松】不適合在喜慶場合吹奏。至於細曲〈思秋〉是北管細曲四思之一,曲情描述女子在秋天想念遠方情郎的心境,全套中【風入松】的旋律與曲詞句式,與散牌的大公管【風入松】相當接近。
撰稿者:潘汝端最後修訂日期:99年02月05日參考資料:1 潘汝端。2004。〈北管散牌「風入松」之探源及其實際運用〉。《藝術評論》,14:197-2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