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一份探討民俗的月刊。1941年(昭和16年)7月由一群愛好臺灣民俗的日本學者和臺灣知識分子共同創刊,發行到1945年1月後停刊。當時正處於皇民化運動下,日本學者池田敏雄、金關丈夫等人本著「對臺灣民眾愛與共同感,無視當局的皇民化主張,以保留臺灣固有的文化為前提。」極力遊說當局准許出刊《民俗臺灣》,使臺灣民俗的採錄工作得以延續,也使先前所採錄的民間文學資料有再次發表的空間,雖然是以日文書寫,但也為臺灣保留珍貴的資料。 《民俗臺灣》蒐羅範圍相當廣泛,分為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語言民俗四大類。語言民俗即屬於民間文學的部分,其特色為(一)採集資料的內容廣泛,主要是俚諺、歌謠、童謠、隱語和民譚傳說等,以討論俚諺部分居多;(二)專題式的發展,尤其俚諺為當時文人多方著力集釋討論,不僅各月份皆有俚諺的討論,更於1942年8月設立俚諺特輯,不再僅是材料的蒐集,更已進入專題式的探討。 俚諺方面,觀念的陳述有陳紹馨〈俚諺定義及基本觀念〉(俚諺に關すゐ覺書);主題式的研究有廖漢臣的〈關於馬俚諺〉、〈臺南俚諺〉;社會生活探討有蘇維熊的〈俚諺中的臺灣男女〉、〈性と灣俚諺仁就ぃて〉;俚諺的註解與意譯有吳尊賢的〈臺灣俚諺抄(上)(下)〉等。歌謠部分仍延續1930年代以採集為主的整理方式,有註解、語意譯及標明採集的地點和時間,如:稻田尹〈臺灣歌謠集釋〉、黃連發〈歌謠〉、〈江南省分「長工歌」〉等。童謠方面則有黃啟瑞〈廢れた歌謠〉、吳尊賢〈童謠抄〉、黃連發〈臺灣童謠抄〉、海島洋人〈大稻埕童謠抄〉等各採集蒐羅臺灣各地的童謠,他們大都認為童謠配合遊戲,很適合兒童的娛樂,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已逐漸消失。 《民俗臺灣》也蒐集傳說故事,如陳逢源〈月亮傳說〉、楊雲萍〈陳三五娘〉、王碧蕉〈北門嶼傳說〉、黃連發〈臺灣民間故事〉(收錄憨女婿、賣香屁、變成螞蟻的虎鼻獅)、賴氏金花蘭陽民譚(收錄員外娘、虎姑婆、大人國、帝爺公)、黃得時〈保生大帝〉傳奇。或以傳說、民譚、民間故事、傳奇稱呼,原則上以傳說故事為主,然亦有例外如新垣宏一〈巷間傳說〉則是記錄民俗習慣為主。
撰稿者:蔡蕙如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參考資料:1 陳紹馨等。1942。〈俚諺特輯〉。《民俗臺灣》,2(8):2-24。2 池田鳳姿。1998。〈民俗臺灣の時代〉。收於《民俗臺灣》。東都書籍臺北支店編。臺北:南天(據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版影印)。3 陳豔紅。1997。〈領臺時代的臺灣文化與日本文化:以「民俗臺灣」為中心〉。博士論文,東吳大學日文研究所。4 戴文鋒。1999。〈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臺灣民俗學:以「民俗臺灣」為分析場域〉。博士論文,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