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皇民化運動及認同糾葛的文學作品。 1937年(昭和12年)7月,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本土為因應長期戰爭與國防經濟體制的需要,於1938年發布「國家總動員法」,同時在臺灣推行所謂「皇民化運動」,主要項目有國語運動、改姓名、志願兵制度、宗教、社會風俗改革,目的就是要把殖民地人民改造成「皇民」。但「皇民文學」一詞要到戰爭末期才被日本官方與學者、作家特別標榜,兼具有「讚賞」與「收編」的意味,重點在提倡支持戰爭的文學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論者習慣以「皇民文學」一詞所指稱的作品,卻是由中國(或臺灣)民族主義立場出發,對協力殖民戰爭與皇民化運動者的作品「蔑視」與「排斥」。不過,延續日本殖民者所製造的「皇民文學」來討論臺灣文學,無論任何一方都難免陷入意識形態的各自言說。如何跳脫殖民影響的詮釋框架,尋找臺灣主體性的詮釋立場,是此爭議後遺留而有待突破的問題。 皇民文學一詞自1943年間開始零星出現。1943年2月,臺灣總督長谷川清、皇民奉公會事務總長山本真平即利用第一回「臺灣文化賞」頒獎場合,公開宣示文藝應積極昂揚國民士氣、配合高度國防國家之建設,以及文化報國、邁向皇民文化之建立等言論,重點皆在於強調文學奉公精神;此後,《臺灣公論》、《文藝臺灣》等刊物陸續展開論說,至1943年8月第二屆大東亞文學者大會時,「皇民文學」已逐漸成為普遍的時代用語。 產生自大東亞戰爭背景的皇民文學一詞,核心宗旨在於形成一套符合國家文藝體制規範的論述,用來做為戰爭下文學活動指導方針。日治時期皇民文學之論述與作品可透過兩個面向加以了解,其一是呼應大東亞戰爭為最高依歸的政策,如南進國策、增產報國。其二則是處理皇民化運動所帶來的認同議題,亦即在改造臺灣人成為日本人的思考下,描繪皇民化運動的相關過程及認同糾葛的複雜心路。較具代表性作家作品包括周金波《志願兵》、陳火泉《道》等,以及當時的在臺日人如濱田隼雄、西川滿、川合三良、河野慶彥、新垣宏一、神川清。二次大戰結束後,由於皇民文學裡呼應殖民政策甚至皇民意識認同的因素,成為戰後臺灣文學史中爭議不斷的焦點之一。 1998年,一場攸關如何評價「皇民文學」的爭議,相關的討論一直延續至年底。此爭議顯示臺灣內部面對殖民文化的分歧態度,其實是向來關於「皇民」與「皇民文學」議題的再爆發。1998年2月10日,張良澤在《聯合報》副刊上發表〈正視臺灣文學史上的難題:關於臺灣「皇民文學」作品拾遺〉,呼籲以「愛與同情」的態度重新正視皇民文學,並選譯部分作家的作品,冠上「皇民文學」的稱號。此外,張良澤亦將類似意見發表於《民眾日報》與《臺灣時報》。陳映真隨即在4月2至4日於《聯合報》副刊上回應,題為〈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評〉,批評其觀點乃在為皇民文學正當化、除罪化。隨後,彭瑞金、葉石濤、陳千武等分別在《文學臺灣》雜誌、《民眾日報》副刊上表示看法,意見與張良澤較為接近;陳鵬仁、馬森、曾健民、劉孝春則在《聯合報》、《清理與批判》上發表傾向陳映真立場的言論。具體而微地呈現了臺灣從社會性質到國族定位、文化認同問題的長期糾葛。
撰稿者:陳建忠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林瑞明。1996。〈騷動的靈魂:決戰時期的臺灣作家與皇民文學〉。收於《臺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允晨叢刊」63。臺北:允晨。2 陳芳明。2000。〈臺灣新文學史(7):皇民化運動下的四○年代文學〉。《聯合文學》,16(7):156-165。3 井手勇。1996。〈決戰時期臺灣的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碩士論文,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4 陳建忠。2004。《日據時期臺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臺北:五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