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日本文學報國會在東京、南京召開的三次會議。1941年(昭和16年)12月8日,日本正式對英國、美國宣戰,在大政翼贊會文化部的協助下,文化界紛紛舉行愛國大會。文學界成立的「文學報國會」,是日本文壇的一元統制單位,致使許多文藝團體,包括日本文藝中央會、日本文學者會、文藝家協會、大日本詩人協會、全日本女流詩人協會、大日本歌人會、經國文藝會、日本俳句作家協會等,都面臨解散命運。 1943年4月10日臺灣作家在臺灣總督府與皇民奉公會各部的指導與支援下,於臺北成立「日本文學報國會臺灣支部」,矢野峰人任支部長。主要目的在宣揚日本皇國精神,促進臺灣皇民文學的推動事宜,進一步有助於日本文學報國會在臺灣進行政策推展,實踐「文學報國」的理念。隸屬皇民奉公會的文學團體臺灣文學奉公會,與日本文學報國會臺灣支部,在戰爭後期成為主導臺灣文壇的重要官方力量。 文學報國會成立後,隨即舉辦文藝報國演講、國民座右銘、愛國百人一首等活動,其中以三回的大東亞文學者大會較受矚目。第一回大會於1942年11月3-10日在東京召開,主題為「東亞文學者為完成大東亞戰爭及大東亞共榮圈建設的協力方法」。與會者有日本、臺灣、蒙古、滿洲國、中國汪精衛政府統治下之華北、華中代表,張我軍為華北代表,臺灣代表為西川滿、濱田隼雄、龍瑛宗、張文環。會中發表「大東亞文學者大會宣言」等共同聲明及作家個別感言,並由尾崎喜八、丁雨林、木村毅提案通過,設置大東亞文學賞。第二回大會稱「大東亞文學者決戰會議」,於1943年8月25-27日在東京舉行,議題為「決戰精神昂揚、擊滅美英文化、擁立共榮圈文化。」日本、臺灣、滿洲國皆派遣代表參加,臺灣代表為長崎浩、齋藤勇、楊雲萍、周金波。會中並頒發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賞。11月13日,臺灣皇民奉公會主辦,臺灣總督府情報課、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日本文學報國會協辦,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召開「臺灣決戰文學會議」,會中在臺日人作家積極提倡皇民文學、決戰文學、大東亞文學,並提議將文學雜誌納入戰鬥配置,導致西川滿主導的《文藝臺灣》及張文環等臺灣作家創辦的《臺灣文學》都因此停刊,1944年5月臺灣文學奉公會發行新雜誌《臺灣文藝》以貫徹皇民文學。11月,第三回大會在南京召開,日本、中國、滿洲國派有代表,臺灣未派代表與會。
撰稿者:陳建忠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參考資料:1 許雪姬主編。2004。《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 井手勇。2001。《決戰時期臺灣的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南臺灣文學作家作品集」7。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