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葉石濤

小說家、文學評論者。臺南人。日治時期臺南二中(今臺南一中)畢業。受日籍作家西川滿賞識,19歲赴臺北擔任其主持的文藝臺灣社助理編輯,並於此份刊物發表日文小說〈林君寄來的信〉、〈春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在龍瑛宗主編的《中華日報》日文版「文藝」欄及歌雷主編的《臺灣新生報》「橋」副刊發表小說。1951年因「知匪不報」入獄3年,導致寫作中斷15年。出獄後在嘉義、宜蘭、高雄等地小學任教直至退休。曾獲金鼎獎、鹽分地帶文藝營文學貢獻獎、臺美基金會人文貢獻獎、高雄市文藝獎、行政院文化獎、國家文藝獎等獎項,1999年成功大學頒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而《葉石濤全集》20冊於2008年5月出齊。
葉石濤歷經殖民統治的教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如何由皇國少年轉變為左翼青年,與他日後著重臺灣意識、寫實主義的文學觀有重要關聯。皇國少年時期的葉石濤除了唯美、抒情的風格外,其實也不乏呼應時局之作,而非全然無視戰爭存在。就像西川滿兼具浪漫主義作家與殖民地文壇主導者,葉石濤顯然也同時具備文藝少年與皇國少年的身分認同。
戰後初期,「現實」教育他的是讓他重新以左翼思想來思考「祖國」接收帶來的災難。戰後不到一年,於1946年《中華日報》時期發表的〈偷玻璃的人〉、〈走江湖〉便已呈現對失業與貧窮等社會問題的關注;小說中的左翼傾向,與他戰爭期小說中唯美感傷的文風甚不相合。綜觀此期作品,從小說的取材與主題上可分兩類:一類是以四百年來臺灣歷史事件為背景的歷史題材小說,如〈河畔的悲劇〉、〈復讎〉、〈來到臺灣的唐‧芬〉、〈娼婦〉、〈澎湖島的死刑〉、〈天上聖母的祭典〉;另一類則是以臺灣當代現實為背景的現實主義小說,如〈汪昏平、貓和一個女人〉、〈三月的媽祖〉、〈伶仃女〉等皆是。
日本殖民教化中的同化教育,使葉石濤傾向於認同殖民主義的國家論述與文學品味,獲得殖民者轉介的文藝觀念,訓練出能夠踏入文壇的能力。葉石濤接受了殖民者的遺產,部分心靈被「東方化」,藉由這些現代性的遺產,進行轉化,對臺灣歷史、文學乃至於政治,提出主體性的看法,這就形成他對戰後初期統治問題的批判視角,所以有小說《臺灣男子簡阿濤》、《紅鞋子》的產生。
因此,當葉石濤不再被浪漫主義文風與皇民化思想所俘虜後,經由戰後初期祖國夢幻滅的過程,展示了經由殖民遺產所獲致的歷史視野與文學才情,轉而將這些歷史與文學賦予「現實」的向度,也微弱地繼承了臺灣日治以來的左翼傳統。

撰稿者:陳建忠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葉石濤。2004。《三月的媽祖:一九四○年代葉石濤小說集》。高雄:春暉。
2 余昭玟。1990。〈臺灣光復對葉石濤小說主題的影響〉。《新地》,1(3):32-43。
3 林瑞明。1996。〈葉石濤早期小說之探討〉。收於《臺灣文學的歷史考察》。臺北:允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