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為「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治臺策略而設的機關,負責再教育的任務。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5-1947)期間,文化重建的工作,由國語推行委員會(語言再造)、宣傳委員會(法令宣導、言論檢查),以及臺灣省編譯館執行。臺灣省編譯館(簡稱「編譯館」)的籌議,在〈臺灣接管計畫綱要〉列記「專設編譯機關,編輯教科參考及必要之書籍圖表」。當陳儀接任首任長官公署長官,邀許壽裳來臺,以「為促進臺胞心理建設,擬專設編譯機構,編印大量書報」為旨,擔任編譯館館長。 1946年8月7日,編譯館正式成立,加上原先合併的教材編輯委員會與編審室,館轄組織為兩室四組,計有資料與秘書兩室,學校教材、社會讀物、名著編譯與臺灣研究四組,職員以省外人士為主,本省則有楊雲萍等,另留用部分日人。8月10日,許壽裳在記者會中的談話,一方面指出應根絕日本軍閥殘餘,同時肯定臺灣積累的學術成果,而前者由學校教材與社會讀物組,後者由名著編譯與臺灣研究組分別多重管道進行。 學校教材組以編輯教科書為主,原屬於長官公屬教育處教材編委會,由館內編纂程璟兼主任,編輯小學到高中、山地、師範、職業、成人與婦女班等教科書。社會讀物組編輯大眾讀物,以臺籍人士為對象,由館內編纂謝似顏兼主任,所編讀物概稱為「光復文庫」,做為中國文化來加以傳播。 名著編譯組包含專業學術與文學創作,由研究俄國文學的李霽野擔任編譯館編纂兼該組主任,編譯英俄等國作品。臺灣研究組繼承日本研究臺灣的學術成果,並肩負文化重建的任務。 編譯館從教育與研究等方面進行文化重建,然而,二二八事件爆發,長官公署改制為省政府,隨著陳儀的去職離臺,1947年5月16日,編譯館隨之撤廢,歷時僅265天。具體成果可分為出版與整理,包含圖書出版20餘種,未刊稿300萬餘字;其中臺灣研究組成果較為突出,成為戰後臺灣研究的先聲。 編譯館徹廢後,業務部分多由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接收,臺灣研究組納編省通志館(1947),2002年起,則為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隸屬於總統府唯一的三級機關;人員部分,日籍人士遣返,部分省外人士如李何林等則歸返大陸,館長許壽裳擔任臺灣大學教授,於1948年2月18日被刺身亡。
撰稿者:柯喬文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參考資料:1 黃英哲。1998。〈臺灣省編譯館研究1946.8-1947.5:陳儀政府臺灣文化重編機構研究之一〉。收於《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灣史系列」2。張炎憲等編。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 黃英哲。2007。《「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麥田人文」118。臺北:麥田。3 陳建忠。2007。《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論集》。臺北:五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