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6日國民政府藉著弭平日益興盛的學潮,對臺灣社會各階層展開全面整肅。當日凌晨,荷槍的士兵進入臺灣大學(簡稱臺大)與省立師範學院(簡稱師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宿舍大肆拘捕學生。當天報紙刊出了一份警備總部擬拘提的28人名單,宣稱這28名首謀有擾亂秩序、妨害治安、搗毀公署、私擅拘禁執行公務之人員等行為,為維護社會安全與保障大多數純潔學生學業,已電令兩校當局迅速拘案依法偵訊。翌日報載,當局勒令臺大與師院兩校即日起停課聽候整頓,所有學生一律重新登記,史稱「四六事件」。 導火線是3月20日臺大學生何景岳和師院學生李元勳違規共乘一輛腳踏車,與取締的警員謝延長爆發衝突,2名學生被毆打並抓進第四分局,兩校學生獲知後包圍第四分局,要求警察總局長出面道歉與處理,次日大批學生集結赴市警局抗議。3月29日學生在臺大法學院舉辦營火晚會,參與者除了臺北市中等學校以上的學生外,還有遠從臺中農學院、臺南工學院趕來參加者。晚會以麥浪歌詠隊的表演為主,並高唱經常可在中國學運聽到的歌曲。當晚大會宣布將成立臺北市學生聯合會,並號召全省學生聯結。學生運動的擴大化與組織化,使得當局決定採取強烈手段予以壓制。4月5日傍晚誘捕師院學生領袖周慎源失敗,導致消息曝光,乃有4月6日的大舉逮捕行動。 後來四六事件被捕學生大部分被陸續分批釋放,但追捕行動一直持續到1950年代。1995年臺灣大學與臺灣師範大學的學生社團發起四六事件平反運動,兩校分別組成資料蒐集小組與研究小組進行調查。2001年1月11日教育部長曾志朗代表政府正式向受難學生及家屬道歉,聲明該事件與共產黨的滲透顛覆無關,而是基於社會正義的訴求,四六事件受難者才終於得到來自官方的平反。 學界普遍將四六事件視為對學生運動的鎮壓,然而根據孫達人的回憶,4月6日當天警備總部派員兵分多路,遭到逮捕的社會人士還有中學教師、公營事業職員及2位農民。另外,作家楊逵、建中學生張光直(筆名何無感)、新聞界的史習枚(筆名歌雷)、董佩璜、鍾平山等人亦同時被捕,由此也揭開了1950年代白色恐怖之序幕。 四六事件影響深遠,例如《臺灣新生報》「橋」副刊因主編史習枚被捕而停刊,以該刊為中心的臺灣文學重建論爭頓時中止;而主要成員入獄或逃亡中國,也迫使臺大學生社團麥浪歌詠隊與臺灣中部青年文學團體「銀鈴會」解散,對戰後中國與臺灣兩地新文學傳統的交流,及臺灣文學與文化的發展造成極大的衝擊。
撰稿者:黃惠禎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參考資料:1 臺大四六事件資料蒐集小組。1997。《臺大四六事件考察:四六事件資料蒐集小組總結報告》。臺北:臺灣大學。2 朱宜琪。2003。〈戰後初期臺灣知識青年文藝活動研究:以省立師院及臺大為範圍〉。碩士論文,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3 吳文星採編。2001。《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四六事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4 林仁傑。2004。〈一段跨時代的故事:臺灣學生運動史研究1920-1994〉。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5 *林亨泰。1995。〈銀鈴會與四六學運〉。收於《臺灣詩史「銀鈴會」論文集》。林亨泰主編。彰化:臺灣磺溪文化學會。6 *孫達人。1999。〈「橋」和它的同伴們〉。收於《噤啞的論爭》。曾健民主編。「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2。臺北:人間。7 *張光直。1998。《蕃薯人的故事》。臺北:聯經。8 莊萬壽。2000。〈「四六事件」參考書目知見錄〉。《臺灣史料研究》,16:121-129。9 黃惠禎。2005。〈左翼批判精神的鍛接:四○年代楊逵文學與思想的歷史研究〉。博士論文,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0 *藍博洲。2000。《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師院部份)》。「臺灣歷史館」12。臺中:晨星。11 *藍博洲。2001。《麥浪歌詠隊: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臺大部份)》。「臺灣歷史館」20。臺中:晨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