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銀鈴會

1942年(昭和17年)就讀臺中一中三年級的朱實、張彥勳、許世清等3人發起成立的文藝團體。朱實因雅好文藝,遂與同學共同彙編原稿裝訂成冊,以傳閱的方式,相互切磋,1944年因成員增加、難以用傳閱的方式經營,於是在畢業前夕,將原本的組織定名為「銀鈴會」,並發行油印刊物《邊緣草》(《うちぐさ》)。
朱實說:「刊名《うちぐさ》是我取的,邊緣草是種在花壇四周的一種花卉,它不顯眼,默默奉獻,襯托百花爭豔的花壇,寫意並不深奧,只是表示在這苦難的年代裡,我們3人願在這小小的園地找到心靈的綠洲。」可見以朱實為號召,成員多是臺中一中學生,如張彥勳、許世清、詹明星、謝維安等;另有彰化同鄉,如陳茂霖、張慶坤、陳瑞豐等。
《邊緣草》由朱實主編,以日文為書寫工具,內容多為童謠、短歌、俳句、新詩、隨筆文章,適逢皇民化運動炙熱的階段,戰爭如火如荼,成員大多為文藝青年,因此,早期的《邊緣草》偏向學生文藝刊物性質。
1944年《邊緣草》,以雙月刊發行。並訂定會章:
(一)銀鈴會的會長由編輯擔任之。
(二)會員分為同人、後援會員2種—
1. 同人:可直接發表作品。
2. 後援會員:支援銀鈴會的發展而成為讀者。
(三)作品限於評論、隨筆、創、詩、短歌、俳句、及其他與文學有關之作品。
(四)會費每人每期收2,000元,但後援會員不在此限。
(五)每年發行6期,於2、4、6、8、10、12月中旬刊行,以1、3、5、7、9、11月末為截止稿日期。
(六)於每期「邊緣草」發行後1個月內,刊行會員的心聲「綠洲」,接受會員的讀後感,會員親睦的投稿文章及會員消息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銀鈴會」繼續以日文出刊《邊緣草》,因語言跨越障礙,於1947年初暫停發行。1947年冬,經朱實、張彥勳、林亨泰詹冰、蕭翔文、許子潛等人商討復刊,並更名為《潮流》,於1948年1月出版冬季號,成員包括師範學院(今師範大學)的學生、臺中一中班底、彰化和后里文友。除了舉辦多次聯誼會外,還聘請文壇前輩楊逵為顧問,拓展《潮流》的發展,將《潮流》推向臺灣文壇,而楊逵所提倡的「用腳寫」的文學主張,也深深地影響「銀鈴會」成員,許多同仁也活躍在楊逵所編《力行報》及史習枚(歌雷)主編《新生報》「橋」副刊,如詹冰林亨泰、蕭翔文、朱實等。
《潮流》共發行5期,1949年「四六事件」,臺灣大學、師範學院、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學生被捕,楊逵也因此事件入獄,成員紛紛離散,潛藏臺灣底層,直到1980年代,才由張彥勳第一次正式在詩壇上,專文介紹「銀鈴會」發展的始末,於1980年12月《笠》100期紀念專號中,撰寫的〈從「銀鈴會」到「笠」〉,「銀鈴會」才從隱伏的歷史地表下顯現,並在臺灣詩史的脈絡中,成為銜接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臺灣新詩發展的線索。1994年彰化縣文化中心及磺溪文化學會共同舉辦「臺灣詩史『銀鈴會』專題研討會」,1995年由磺溪文化學會出版《臺灣詩史「銀鈴會」論文集》,彰顯「銀鈴會」跨越日治末期到戰後初期,歷經兩個不同統治者的歷史意義。

撰稿者:阮美慧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
參考資料:
1 林亨泰主編。1995。《臺灣詩史「銀鈴會」論文集》。彰化:臺灣磺溪文化學會。
2 陳明臺。1997。〈清音依舊繚繞:解散後銀鈴會同人的走向〉。收於《臺灣文學研究論集》。「臺灣近百年研究叢刊」3。臺北:文史哲。
3 阮美慧。2002。〈「銀鈴會」的詩史位置之重估〉。收於《越浪前行的一代:葉石濤及其同時代作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學臺灣叢刊」24。鄭烱明編。高雄: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