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古典詩人。原名吳建田,字濁流,號饒耕。1920年(大正9年)臺北師範學校畢業。曾擔任公學校教師。1936年(昭和11年)於《臺灣新文學》發表小說處女作〈水月〉。1940年,因日籍督學肆意凌辱臺籍教師,憤而辭職。1941年赴中國南京,任《大陸新報》記者。1942年返臺,任《臺灣日日新報》記者。1946年出版撰寫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胡志明》。1947年因二二八事件《民報》被停刊,結束其記者生涯。1948年任大同工職(今大同大學)訓導主任,同年發表小說〈波茨坦科長〉。1964年集結臺灣本土作家創刊《臺灣文藝》,延續臺灣本土文學的香火。1969年設立「吳濁流文學獎」,1971年設立「吳濁流新詩獎及漢詩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吳濁流的《胡志明》(改稱《亞細亞的孤兒》)將臺灣人的形象描繪成歷史變動中的「孤兒」,並批判皇民化運動。在「二二八事件」後,則以犀利的寫實之筆為戰後臺灣社會雕像,站在臺灣人立場嚴正地批判劫收政權,小說〈波茨坦科長〉因此有著特殊的時代意義。 吳濁流的小說中始終存在著對「身分」的焦灼感,特別敏感於臺灣人在時代變動中的定位問題。《亞細亞的孤兒》創作於日治末期,描寫殖民地下的臺灣知識分子「孤兒意識」的形成,並未觸及國民政府來臺接收後的問題。不過,在〈波茨坦科長〉中,臺灣人的原罪心理轉變為具贖罪作用而無條件擁戴國民政府接收的渴望。因此,臺灣人在戰後的期盼與幻滅,可以由戰前對「祖國」的原罪心理與贖罪渴望看出問題的起源。心生愧疚,臺灣人內化了祖國對臺灣的評價,自認為是日本對華侵略的幫兇,並且也是深受日本文化「奴化」的次等中國人,於是有了戰後證明自己立場的贖罪與崇拜心理。〈波茨坦科長〉當中所反映的,正是臺灣人戰後的一般心理。 小說描寫當女主角玉蘭與眾人夾道歡迎國軍蒞臺時,看國軍背著傘,挑著鐵鍋、食器、鋪蓋的軍容時,雖感到詭異,但由於有日人在旁,她也不願批評,並且還覺得有說不出的滿足感。也就以這種全然接受的心態,當她遇到來自中國,「穿著上海派筆挺西裝,打著殷紅的領帶」的范漢智時,她首先便以擁抱祖國的心情擁抱了新到來的「愛情」。 玉蘭當然也發現了范漢智的行為,小說的描寫明顯指向玉蘭反思自己,光復當初由於被祖國熱所蔽,而不加思索的投入范的懷中,如今卻發現自己的丈夫竟是如此貪慾。女性意識的覺醒,一方面表達玉蘭重建主體性的可能,這種覺醒在〈波茨坦科長〉當中更有著「象徵」的作用。吳濁流實際上是刻意地把玉蘭與范漢智的婚戀當成是中臺關係來處理,玉蘭由於膨脹的祖國熱而不加細察地嫁給范,又在婚後發現范的貪慾性格與粗鄙無文,從而反省自己盲目的民族熱情。女性的苦悶與覺醒,也就是臺灣人的苦悶與覺醒。〈波茨坦科長〉正是透過這種婚戀關係的發展過程,企圖展現對祖國「劫收」臺灣的批判。 透過吳濁流關於范漢智等人「劫收」過程的細節描寫,再加上刻意強調女性主體性覺醒的過程,這些情節所構成的象徵架構極其明顯。吳濁流擺脫了《亞細亞的孤兒》當中渴求祖國接納的孤兒意識,而在〈波茨坦科長〉中對自己的不實幻想有了反思,應是〈波茨坦科長〉對困惑的臺灣人最大的時代意義。
撰稿者:陳建忠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參考資料:1 陳建忠。1998。〈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小說的歷史考察〉。收於《臺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聯副文叢」35。陳義芝主編。臺北:聯經。 2 張國慶。1998。〈殖民主義、異化與自我:吳濁流小說的歷史觀〉。收於《邊緣辯證:電影、文學與文化評論》。臺北:書林。 3 褚昱志。1994。〈吳濁流及其小說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