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文星》雜誌

1957年由文星書店創辦人蕭孟能所創立的文化性雜誌。1965年底被迫停刊,共計出版98期,歷時8年餘。其中可以分為4階段,第一階段是早期的《文星》,發刊辭題為〈不按牌理出牌〉,以「文學的、藝術的、生活的」為標榜,重心在於文學與藝術。第二階段自1959年11月起,因「認定人生是受知識指導的」,為了「啟發進步的思想」,遂將編輯方針改為「思想的、生活的、藝術的」。雜誌的文藝欄在1957-1961年間由何凡主編,其後由李敖接手,自第49期進入雜誌的第三階段。
在李敖與《文星》開展重要階段的同時,1961年孔孟學會成立,4月《孔孟月刊》創刊,黨國體制確定儒家思想為復興中華文化的重點。與此同時的《文星》,以李敖〈給談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黃富三〈與徐復觀先生論中西文化〉等文,於1962年2月掀起中西文化論戰。這場論戰主要是自由主義與黨國保守主義的衝撞。
第58期開始為《文星》的第四階段,編輯方針除了前期的思想啟蒙之外,也涵蓋對於社會現狀的檢討,以自由法治、社會教育等為論述主題,執筆者包括殷海光、陸嘯釗、李聲庭等人。1965年第98期,因為李敖撰寫〈我們對「國法黨限」的嚴正表示〉一文,批評國民黨員謝然之的權力濫用,《文星》因而受到停刊處分,自比「在高壓之下殉難小島」。
《文星》雜誌以49-98期的內容最具影響力,是臺灣的文化思想啟蒙,以及民主、自由思想的重要播種階段。相較於1950年代的反共氛圍、中華正統的主導意識形態,以及學院人士轉向西方現代主義思潮,《文星》全面攻訐中國傳統文化與思維,大力提倡西化及其民主、科學,在文化啟蒙以及自由思想的傳播上,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撰稿者:張俐璇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
參考資料:
1 李敖主編。1982。《文星雜誌選集》。臺北:鴻蒙。
2 陳正然。1985。〈臺灣五○年代知識份子的文化運動:以「文星」為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3 張裕亮。1985。〈文星雜誌有關中西文化論戰問題之言論分析:並論近代思相史關於中西文化問題之言論〉。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4 李筱峰。1999。《臺灣史100件大事第2冊‧戰後篇》。「影像/臺灣」32。臺北:玉山社。
5 陳俊斌。2007。〈雜誌創刊風景:雜誌中的臺灣史〉。《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05: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