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由就讀臺灣大學外文系三年級的白先勇所創辦的綜全性純文學刊物。 《現代文學》自1960年3月創刊至1973年9月中輟,出版51期;1977年7月,《現代文學》獲遠景出版社支持復刊,1984年3月停刊。前後20餘年,歷任不同主編及編輯群,不論編輯方向、內容或風格都曾經迂迴數變。 創始階段,成員除了白先勇之外,還包括王文興、劉紹銘、葉維廉、陳若曦、李歐梵、歐陽子、張光緒、戴天、林耀福、方蔚華、陳次雲等,他們都是同學的關係。後來何欣、余光中、姚一葦、柯慶明也成為編輯主力。 《現代文學》發刊詞由劉紹銘撰寫。主要的編輯理念是: (一)崇尚樸實、理智、冷靜、老練、成熟的風格。 (二)反對共產黨的煽動文學。 (三)好的文學一定反映時代的精神、文章報國。希望繼承、發揚光大數千年來中國文學偉大的傳統。 編輯內容則大體是: (一)各體文學的創作與翻譯。 (二)中西文學作品與理論的撰述、批評與翻譯。 詳觀《現代文學》的編輯內容,雖然曾歷經不同階段,在王文興主編時,刊登中文系學者的論述稿,柯慶明甚至主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號》的誕生,對當代中國文學研究影響甚巨,但整體而言,仍以譯介為世人所熟悉。相關譯介內容,以西方近代藝術學派和潮流、批評和思想,特別是現代主義為主。雖譯介各體文學的創作與翻譯,但以現代主義小說為主。譯介小說家有湯姆斯‧曼(Thomas Mann, 1875-1955)、喬伊斯(James‧Augustine Aloysius Joyce, 1882-1941)、勞倫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 1885-1930)、吳爾夫(Virginia Woolf, 1882-1941)、沙特(Jean Paul Sartre, 1905-1980)等等。 《現代文學》的封面一開始即以簡單的「線條構成」,出現過漫畫效果的畫,也搭配過西方以及本土小說家的照片,但整體來看,仍然以「線條構成」期數最多。「線條構成」象徵了抽象概念,很能呈現《現代文學》編輯群心目中的「現代」是什麼,勾勒了《現代文學》的風貌。而《現代文學》譯介所形成的典範效果,編輯方針強調的「創作現代」(指技巧方面),刊登許多作品,培養優秀的小說家,如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李昂等。臺灣文學從1950年代進入1960年代,《現代文學》無論出現的時間,或存在的實質,皆具指標性的意義。
撰稿者:江寶釵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參考資料:1 江寶釵。1994。〈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博士論文,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 林積萍。1996。〈「現代文學」研究:文學雜誌的向量新探索〉。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3 何立行。2000。〈六○年代「現代文學」雜誌的中國文學論述〉。碩士論文,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