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王文興

小說家。1939年(民國28年)出生於中國福建福州,1946年全家來臺,先到屏東東港,2年後遷到臺北。就讀臺灣大學(簡稱臺大)外國語文學系時,與同學白先勇等人創辦《現代文學》。後赴美留學獲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外文系碩士,返臺任教於臺大外文系,2007年11月15日獲頒臺大「名譽博士」榮銜。
關心當下的臺灣社會,面對現代化,王文興明白寫出中國傳統變動的無可逃逭,絕無痛惜。 1960-1966年之間,陸續發表的短篇小說,如〈黑衣〉、〈海濱聖母院〉,已將善惡、命運等概念無情的思考建立於事件的寫實,然而在臺灣現代小說史上特殊地位的奠定,則必然要等待長篇作品《家變》(1973)、《背海的人》(1999)出現之後。《家變》這篇小說,借重音樂、繪畫的藝術思維經營語言文字,發掘出文字的空間性與時間性,融合視覺意象與聽覺意象,充分運用中國文字擬聲、繪形、指事的能力,捕捉說話人的特殊「語韻」,擬構了小說人物所處身的實際「環境」,一方面運用各種可能性發揚中國文字特色,另一方面,又徹頭徹尾摧毀了中國語言的書寫傳統,為擺脫單音字的束縛,把許多尾音拉長;改變同義複詞「平常」為「平長」;他也勇於創造新字。小說裡,與父親相處不佳的范曄終於逼得父親出走,礙於人倫之常,開始一段尋父的過程,在這過程裡,卻湧現了若無實有的仇父背家意識,最後父親失踪,「家變」完成,范曄確立了一個「無父」的家庭。顛覆的「父法」,既是書寫的形式,也是小說的主題。
《背海的人》先出版上集,下集多年後才問世,寫一個落拓的退役詩人,肚子裡存著大陸家鄉的鄉俗,使用家鄉的方言,讀過杜思妥也夫斯基等等,來到這個海島上,為賭而偷而騙而落拓到窮蹙的邊岸上,擺攤算命度日。
拜電腦排版之賜,《背海的人》操作的語言,可以依其所代表的意義輕重放大,話語的口氣、腔調也可以就間隔推敲、模仿。王文興從個人獨白、感官意象來捕捉小說人物的意識之流,恢恢密密,努力地錘鍊,習得一種別人無法跟隨、模仿的文字。
王文興是一個絕對的文本主義者,認為理想讀者,設定理想的速度,應在每小時1,000字上下。由於小說所有的零件(components)、主題、人物、思想、肌理(texture)一概由文字表達。只有徐徐跟讀文字,纔算實實閱讀到了作品本體。那麼,我們或者也將聽到「十分動聽的聲音,低沉徐緩,像大提琴的鳴奏一樣。」
王文興對省外人士的形象、行為,以及臺灣本土生活精微的觀察和體念,使得小說事件,皆可以擷取自日常生活,人物與環境刻畫真實,但這樣的「寫實」係建立在語言藝術任意決定的特性之上,這使得王文興充滿現代主義文學的實驗性,洋溢著個人的獨創性。他的散文創作以筆記為主,隨想雜文,文字雋永,意在言外,往往用最少的語彙,發揮意義最大的量能,對於文學、書法、繪畫都有獨到的觀察,展現豐富的人文知識。

撰稿者:江寶釵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
參考資料:
1 張漢良。1973。〈淺談「家變」的文字〉。《中外文學》,1(12):122-141。
2 王文興。1988。〈無休止的戰爭〉。收於《書和影》。「聯合文學」20。臺北:聯合文學。
3 關雲。1973。〈漫談「家變」中的遣詞造句:一個傳播語意學的觀點〉。《書評書目》,6:93-103。
4 王鼎鈞。1973。〈「家變」之變〉。《書評書目》,6:103-105。
5 陳瑤華。1994。〈王文興與七等生的成長小說比較〉。碩士論文,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
6 江寶釵。1994。〈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博士論文,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7 董淑玲。2002。〈白先勇、歐陽子、王文興小說觀念之形成與實踐〉。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8 龔炳源。2004。〈王文興小說中的文化認同研究〉。碩士論文,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9 劉采榆。2007。〈叛逆者或改革者?:王文興小說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