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散文家、編輯。本名王靖獻,1940年(昭和15年)於花蓮出生。早年筆名「葉珊」,高中時受業於胡楚卿,與陳錦標編輯《東臺日報‧海鷗》詩刊,並向《現代詩》、《藍星週刊》、《野風》投稿。1958年寄居臺北,與黃用交遊,並結識覃子豪、洛夫、瘂弦、商禽等詩人。1959年入東海大學就讀,從徐復觀學習,曾短暫加入《創世紀》詩刊。1960年5月,自印第一本詩集《水之湄》,由藍星詩社出版。1964年赴美國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詩創作班,1966年獲藝術碩士學位。同年由文星書店出版《葉珊散文集》,並入柏克萊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研讀,受陳世驤指導,時與唐文標、劉大任、郭松棻等人往來。1968年以〈續韓愈七言古詩山石〉,開啟「戲劇獨白體」的敘事詩創作。其後寫有〈延陵季子掛劍〉、〈林沖夜奔〉,1979年完成長篇詩劇《吳鳳》,1980年代續作〈妙玉坐禪〉和〈喇嘛轉世〉,是詩人迄今喜用的一種詩體形式。 1971年獲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同年底赴西雅圖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任教。1970年與林衡哲合編「新潮叢書」,至1975年共出版24種。1972年主編《現代文學》「現代詩回顧專號」,對於臺灣現代詩史的書寫影響頗巨。同年改用筆名「楊牧」,發表〈年輪〉,交融象徵與現實,跨越散文與詩體,求新銳變。《年輪》初期詩作〈十二星象練習曲〉,獲1971年「詩宗獎」,為超現實主義風格代表作。而結束《年輪》的詩作〈瓶中稿〉,卻奠定此後楊牧詩風的主要基調。1975年返臺,於臺灣大學外文系客座,以《柏克萊精神》發表對臺灣社會的觀察,隔年與瘂弦合編「洪範叢書」。1980年美麗島大審,劇受震動,寫〈悲歌為林義雄作〉,同年出版詩集《禁忌的遊戲》與《海岸七疊》,兩者風格迥異,但疊合而成1986年詩集《有人》,楊牧詩藝臻至成熟。1984年楊牧在第二次返臺任教期間,完成了長篇詩作〈有人問我公理與正義的問題〉,繼續以《交流道》專欄批判和反省臺灣現實,並同時著手文學自傳《山風海雨》,和書信體詩論《一首詩的完成》,這是楊牧文學歷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年。楊牧的文學自傳集《奇萊前書》,情感細膩,敘事清晰,篇幅厚實卻能保持穩定的聲調,是臺灣現代散文最美麗的收穫之一。1990年承接《年輪》文體,續寫《疑神》而更為知性,1993年復寫《星圖》但更偏抒情,都在試探散文與詩體的界線。1996年返臺擔任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首屆院長,協助成立「創作與文學研究所」及「駐校作家」制度。1998年以詩集《傳說》和散文集《搜索者》,同時入選「臺灣文學經典三十」,是僅有的跨文類經典作家。2000年獲國家文藝獎。2002年擔任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首屆所長,2004年卸任。2007年任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撰稿者:蔡明諺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參考資料:1 張漢良、張默編。1977。《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金門:源成文化圖書供應社。2 張惠菁。2002。《楊牧》。「聯合文學」297。臺北:聯合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