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文學季刊》

泛指5份一脈相連的文學刊物(皆由尉天驄擔任主編),亦可指稱藉由這一系列刊物而聚集成型的文學集團。
《筆匯(革新號)》(1959年5月至1961年11月)發行至2卷12期停刊,主要作者有王夢鷗、姚一葦葉笛陳映真等,與約略同時期的《文學雜誌》《現代文學》皆屬同仁刊物性質,但是學院氣息較淡,反叛性格較強。
《文學》季刊(1966年10月至1970年2月)共發行10期,現實主義成分日漸濃厚,刊載了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王禎和嫁妝牛車〉、陳映真〈唐倩的喜劇〉等膾炙人口的作品,該刊如呂正惠所說「將來的臺灣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
《文學》雙月刊(1971年1月至1971年3月)共出刊2期,除了刊載了何欣〈現代作家的任務〉等論文,以及黃春明〈兩個油漆匠〉與王禎和〈寂寞紅〉等小說之外,第1期〈編輯手記〉也確切的說道:「一個藝術家首先應該把自己置身於現實生活之中」,帶有比先前更貼近現實的自覺性。
《文季》季刊(1973年8月至1974年5月)共出刊3期,開始舉起鮮明的現實主義大旗,在〈發刊詞〉中宣示:「我們認為文學不但應該是生活的反應,更重要的還是如何透過這些反應在現實中教育自己」,並刊載黃春明莎喲娜拉‧再見〉以及王禎和〈小林來臺北〉等具有明確批判精神的作品,也針對文壇瀰漫的現代主義風潮大力抨擊。
《文季》文學雙月刊(1983年4月至1985年6月)仍然承續先前的文學主張,不過更明顯的是其「中國意識」,宣稱「臺灣新文學是中國之新文學的一支」(第6期),意識形態與當時另一強調臺灣主體性的《臺灣文藝》陣營形成強烈對比。
《文季》系列刊物在尉天驄的領導之下,不僅發掘了許多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作家,更承接了中國新文學從1920年代發軔以來關懷社會現實的傳統,對臺灣文學的發展影響巨大。

撰稿者:顧敏耀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
參考資料:
1 *吳浩。1990。〈文季研究資料初編〉。《臺灣文學觀察雜誌》,1:116-130。
2 *呂正惠。2003。〈從「筆匯」到「文季」〉。《文訊》,213:43-46。
3 *李瑞騰。1992。〈後期文季研究:文學媒體編輯觀點之考察〉。《臺灣文學觀察雜誌》,6:44-59。
4 *林瑞明。2005。〈「筆匯」的創刊、變革及其影響〉。收於《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臺北:文津。
5 *尉天驄。2005。〈在那樣的日子,大家不斷地追尋!:懷念「筆匯」歲月〉。《文訊》,240:64-77。
6 許俊雅。2004。〈「文學季刊」〉。收於《臺灣文化事典》。林乾礽等編。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人文中心。
7 曾萍萍。2005。〈「筆匯」概述〉。《文訊》,240:78-81。
8 葉石濤。1987。《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
9 羅秀菊。1998。〈「文季」文學史地位之探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0 尉天驄。1978。〈西化的文學〉。收於《中國現代文學的回顧》。邱為君、陳連順編。臺北: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