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1940年生於花蓮。18歲以前,未曾離開過花蓮,1959年始負笈臺北,就讀臺灣大學(簡稱臺大)外國語文學系,也進入以現代主義為主流的學院派文藝圈,開始於同系學長白先勇創辦的《現代文學》發表小說。一生除小說創作豐富外,因長期任職臺灣電視公司,亦有影視評論及影星傳記,除了展現戲劇熱情,影視媒介的圖像思維與表現形式,更間接影響其敘述風格與雜糅多元的語言構成。小說有《嫁妝一牛車》、《寂寞紅》、《三春記》、《香格里拉》、《美人圖》、《玫瑰玫瑰我愛你》、《人生歌王》;劇本有《大車拼》;譯著《英格麗褒曼傳》(Ingrid Bergman);影視評論文集《電視․電視》、《從簡愛出發》等。 1961年3月,臺大外文系2年級的王禎和在《現代文學》雜誌上發表短篇小說〈鬼․北風․人〉,因緣際會,引起當時短暫訪臺的張愛玲注意,受小說中臺灣傳統鄉鎮「氣氛」所吸引,張愛玲在王禎和陪同下遊覽花蓮數日,也爲王禎和追求純粹小說藝術的文學道路定位定調。 1967年發表於《文學季刊》的小說,有〈來春姨悲秋〉、〈嫁妝一牛車〉、〈五月十三節〉、〈三春記〉等,儼為創作生涯高峰,融合方言俚語及別出心裁的獨創語言,以現代主義的理性冷凝筆法褻瀆原鄉光環,充滿否定性的花蓮市井家園,幾與黃春明筆下甜美莊嚴的宜蘭風土鮮明對照,同為戰後新生代小說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學地標。 1973年自美國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國際作家工作坊」(Writers' Workshop)返臺後不久發表〈小林來臺北〉,深刻勾勒由鄉村到都市謀生的小人物生活困境,此篇作品於「現代詩論戰」正盛時刊出,非但為王禎和個人創作史中首次走出花蓮鄉鎮進入都市的小說,亦堪稱戰後新生代小說中第一篇處理城鄉差距問題的作品。 1979年,以自傳風格強烈,刻畫孤兒寡母相依為命的故事〈香格里拉〉,獲《中國時報》「第三屆時報文學小說」推薦獎。1980年,發現罹患鼻咽癌,出版以《香格里拉》為名的「自選集」,一方面是花蓮系列的回顧與總結,一方面更爲鄉鎮市井組曲劃下休止符,自此便以中、長篇小說與劇本創作為主,遠離了小市鎮的哀樂世界,場景來到商業資本高度集中的城市,展開一連串的形式實驗:根據小說〈小林來臺北〉為原型,擴大描摹航空公司崇洋媚外情結的第一篇長篇小說《美人圖》;以越戰期間花蓮市土娼妓院欲迎接美軍而急就章設置酒吧的《玫瑰玫瑰我愛你》,均可視為王禎和晚期長篇小說代表作。《玫瑰玫瑰我愛你》因大量採用情色化的鬧劇諧摹、惡諷傾向的嘲謔語彙而毀譽參半。惟2部小說揭露丑怪百態、群妖亂舞的都市文化精神面相,隱隱與世紀末臺灣呼之欲出的「後現代」文學浪潮相接壤。 1990年於臺視公司工作崗位病逝,得年50,遺作〈兩地相思〉尚未完稿,卻可窺見小說家再度回溯母性及鄉土傳統之創作意識,具體掩映臺灣戰後鄉土文學「現代化」歷程的演變縮影。
撰稿者:呂文翠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參考資料:1 王禎和。1987。〈永恆的追求〉。收於《人生歌王》。「聯合文叢」001。臺北:聯合文學。2 王德威。2000。〈國族論述與鄉土修辭〉。收於《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麥田人文」27。周英雄、劉紀蕙編。臺北:麥田。3 呂文翠。2006。〈母體的隱喻:懷鄉或戀土:重讀王禎和〉。收於《在地與遷徙:第三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吳冠宏、須文蔚主編。花蓮:花蓮縣文化局。4 李行導演。2000。《作家身影‧笑嘲人生的悲喜:王禎和》。臺北:春暉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