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姚一葦

劇作家、翻譯家與評論家。以當代戲劇創作及美學研究聞名,是臺灣現代劇場的建築師。本名姚公偉,生長於中國江西鄱陽。1941年(民國30年)入廈門大學機電工程系,後轉銀行系。第一篇論文〈論總建築師〉,探討易卜生的戲劇,發表於施蟄存主編之《汀洲日報》副刊。1946年畢業後來臺,進入臺灣銀行工作。1951年被捲入白色恐怖入獄7個月。1953年翻譯馬克吐溫之《湯姆歷險記》,王夢鷗為其取名「姚一葦」,後以此名為人所知曉。曾任教於中國文化學院、政工幹校(今政治作戰學校)、政治大學、國立藝術學院等大專院校。1959年結識尉天驄以及「五月畫會」的劉國松等人,陸續參與《筆匯》雜誌編務、《現代文學》撰稿、《文學季刊》等文化活動。
1968年,姚一葦因陳映真被捕入獄而寫下《紅鼻子》,塑造一個為了理想而殉難的角色。1971年參與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回國後於1973年發表劇本《一口箱子》,自此開始改變其劇作風格,從浪漫純情的情節變化走向理性意念的強烈表達,既向傳統學習又兼具現代化創新。《一口箱子》於1977年首演,演員包括陳玲玲石光生李立群金士傑等人。此次演出以實驗精神為標竿,結合學術界人士與社會同好。1979年姚一葦接任李曼瑰創立的「中國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主任委員,開始「實驗劇展」的策劃,在實驗劇展中完成文學與劇場結合的理想。
姚一葦著有14部劇本,7本學術論著,5本散文集,2部翻譯小說。自1960年代以來,擔任過許多文學藝術獎的評審,並以劇本《碾玉觀音》獲中國話劇欣賞委員會頒贈最佳編劇金鼎獎,《藝術的奧秘》獲得中山文藝獎,1983年獲《聯合報》文學特別貢獻獎,1988年獲吳三連文藝獎戲劇類獎。
姚一葦的劇作,均以現代人的觀點探討人生問題、剖析個人與社會的複雜關係。在藝術與戲劇理論上著述豐富,有《詩學箋註》、《戲劇論集》、《審美三論》、《藝術批評》等,另有《欣賞與批評》、《說人生》、《戲劇與文學》、《戲劇與人生:姚一葦評論集》等文學評論。在戲劇方面,姚一葦建立了「戲劇意志論、動作論、與幻覺論」的理論架構;在文學批評方面,以古典美學傳統為標準,同時結合新批評的分析。對於臺灣戲劇理論以及現代文學批評方法的建立,卓有影響。

撰稿者:張俐璇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姚一葦。1989。《欣賞與批評》。「聯經評論」11。臺北:聯經。
2 姚一葦。1995。《戲劇與人生:姚一葦評論集》。臺北:書林。
3 尉天驄。1998。〈姚一葦先生與五0年代的臺灣文學批評〉。「姚一葦先生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論文。
4 陳映真主編。1998。《暗夜中的掌燈者: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臺北:書林。
5 王友輝。2003。《姚一葦》。「臺灣戲劇館/資深戲劇家叢書」。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6 馬森。2006。《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當代觀典」18。臺北:聯合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