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林文月

散文家、翻譯家、學者。原籍彰化,1933年出生於中國上海,1946年春隨家人返臺。取得臺灣大學(簡稱臺大)中文系學士、碩士學位後,任教於臺大30餘年,1993年退休後赴美,擔任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等校客座教授。曾獲國家文藝獎散文獎、時報文學散文推薦獎、九歌年度散文獎等,至2008年已出版11本散文集,以及多種學術論著與翻譯作品。
林文月的文學活動,從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開始,學術專長領域為六朝文學、陶謝詩。1969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擔任研修員,接受林海音邀稿,每月為《純文學》撰寫一篇散文,回國後結集出版,正式踏上散文創作之路。這一年的日本生活,讓她開始邁向學術研究、散文創作與翻譯這3種領域,京都可說是她心靈的故鄉。1973年起翻譯《源氏物語》,在《中外文學》連載5年半。
40餘年的文學歷程,以散文家的面目最為鮮明。代表作有散文集《讀中文系的人》、《午後書房》、《擬古》、《飲膳札記》、《回首》等;學術論著《中古文學論叢》;譯作《源氏物語》;傳記作品《青山青史:連雅堂傳》。1986年發表〈散文的經營〉(後收錄於《午後書房》)。她曾自述創作觀,認為早期創作喜歡鋪張修飾,唯恐交代不夠清楚,後來逐漸收斂流麗的文筆,轉而重視結構、強調剪裁。1970年代初期,《京都一年》語言華美厚重,1980年代中期以來《遙遠》、《午後書房》、《交談》則受到翻譯日本平安時代女性文本影響,文字寧謐深沉,呈現理性的思維,以旁觀者的者的角度,映現幽微的情感。1990年代初期,《作品》、《擬古》、《飲膳札記》等,則與經典對話,也實驗各種不同的技巧。70歲以後出版的《回首》、《人物速寫》、《寫我的書》,文字含蓄內斂,藝術風格淡雅簡靜,時間賦予她的散文溫暖的質感。
總體而言,她擅長「寫美好的一面」,在感傷的抒情基調上,以冷靜的描寫態度和舒緩的敘事節奏,書寫飲食、師友與生活記趣,透顯其文化底蘊。中國、臺灣與日本,3種文化背景交織在她的藝術生命中,給予她豐富的文學養分。林文月是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上重要的作家,她的散文風格,仍不斷轉變和創新。
撰稿者:李京珮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1月24日
參考資料:
1 *林文月。1986。〈散文的經營〉。《聯合報》,副刊,1月22日。
2 林文月。1986。〈我為什麼要寫〉。《聯合報》,副刊,2月26日。
3 *林文月。1988。〈我的三種文筆〉。收於《交談》。臺北:九歌。
4 林文月。2000。〈京都,我心靈的故鄉〉。收於《回首》。臺北:洪範。
5 林文月。2000。〈林文月論林文月〉。收於《回首》。臺北:洪範。
6 陳昌明。1986。〈淡中藏美麗:讀林文月「午後書房」〉。《文訊》,23:179-182。
7 *陳芳明。2000。〈她自己的書房:林文月的散文書寫〉。《中國時報》,37版,3月20-21日。
8 柯慶明。2001。〈我所不知道的林文月〉。《聯合報》,37版,4月11日。
9 *何寄澎。2002。〈林文月散文的特色與文學史意義〉。《明道文藝》,317:68-75。
10 *張瑞芬。2005。〈溫州街的書房:論林文月散文〉。《聯合文學》,22(2):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