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以當代前衛電影與戲劇為主的刊物。1965年1月1日在臺北創刊,共出刊9期,譯介西方當代主要戲劇和電影潮流,大量評介現代主義戲劇作品,偶有臺灣本地藝文動態報導。陳夏生任發行人兼社長,編輯群分布全球各地,成員包括在臺灣的陳映真、莊靈、黃華成、王禎和、李至善;香港的劉耀權、金炳興、邱剛健;美國的郭松棻、陳清風、劉大任;加拿大的方莘;德國的崔德林等。《劇場》與《現代文學》、《文星》雜誌以及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庫」叢書等在譯介上有所呼應,均受到存在主義、荒謬劇場等西方思潮和現代藝術影響。 《劇場》在臺灣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戲劇及電影。現代戲劇方面,《劇場》雜誌譯介大量的舞台劇劇本,包括法國的尤金‧尤奧斯高(Eugene Ionesco)以及尚‧惹內(Jean Genet)等劇作家。在古典希臘悲劇外,也介紹現代荒謬劇與演出,如1965年9月,在臺北耕莘文教院舞台演出山謬‧貝克特(Samuel Beckett)荒謬劇場代表作《等待果陀》(Waiting for Godot);電影方面,《劇場》翻譯許多當時前衛、日後成為經典的電影劇本,諸如《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去年在馬倫巴》(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生活的甜蜜》(La Dolce Vita)與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夜》(La Notte)等;譯介多篇影評文章以及導演「答客問」的訪談;專題式介紹當時歐美、日本前衛電影以及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作品。 《劇場》雜誌是臺灣前衛青年、藝術家逃避官方宰制以及商業干涉的另一扇窗,擁抱所謂的藝術電影、前衛劇場、非主流的電影與戲劇,暗中偷渡民主精神與自由種子。從形式到內容編排都極端前衛且曲高和寡。雖然前衛導演、劇作家的作品不如商業主流,但卻影響到全世界的導演、劇作家們,包括臺灣導演楊德昌與侯孝賢。
撰稿者:張俐璇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參考資料:1 韓維君。1999。〈等待果陀及其他:從「劇場」雜誌談1960年代現代主義在臺灣之發展〉。碩士論文,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研究所。2 賴瑛瑛。2003。《臺灣前衛:六○年代複合藝術》。「藝術館」69。臺北:遠流。3 蔡孟文。2007。〈「劇場」雜誌與五、六○年代臺灣現代主義思潮〉。碩士論文,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4 馬森。2006。《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當代觀典」18。臺北:聯合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