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笠詩刊》

1960年代由12位臺灣本土詩人所創辦的詩刊。1964年6月,吳瀛濤詹冰陳千武林亨泰錦連趙天儀、薛柏谷、白萩、黃荷生、杜國清、古貝和王憲陽發起成立「笠」詩社,並發行簡稱《笠》的詩刊。《笠》採雙月刊形式,一直穩健發行迄今,其間從未間斷,堪稱臺灣詩壇特例,其內容見證、記錄了詩壇各個階段的大事,可做為臺灣新詩發展史的重要參照。1960年代的臺灣詩壇,大多籠罩在「超現實主義」的詩風下,詩作背離了社會現實的經驗,因此《笠》在創刊卷頭語提出:「我們所渴望的是:把呼吸在這一個時代的這一個『世代』(Generation)的詩,以適合於這個時代以及世代的感覺痛快地去談論。」這樣的揭示,意味著:1960年代的現代詩,深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致使過度強調形式、語言的創新、實驗,而遠離了現實性與真摯性,造成詩的內容晦澀難解,甚至落入了「無意義」的弊病。有鑑於此,「笠」才會在1964年成立,匯聚本土詩人,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跨越語言一代」,為「笠」第一世代詩人,與「笠」各個世代的傳承與紹繼,逐步奠定「笠」堅實的「集團性格」,這股力量,使得《笠》在日後的現實時空下,與時俱進,由隱而顯,漸次成為臺灣本土論述的重要場域。
《笠》創刊初期,即設立「笠下影」、「詩史資料」、「作品合評」等頗具特色的專欄,希望從詩人及作品上,建立客觀翔實的資料,並藉著觀摩他人的詩作與詩觀,提供更多樣的寫作方法,使詩的創作及定位更加確實;另外,也以座談會方式,評論各種不同的作品,充分展示公開、積極的詩評態度。《笠》對譯介世界各國的詩作及詩論,亦是不遺餘力,如杜國清、非馬、許達然李魁賢等人,對歐美現代詩學理論的譯介;此外,因「笠」第一代詩人,大多深諳日文,有關日本現代詩學的理論,亦引介甚多。《笠》也曾為了對「現代主義」理論,正本清源,設有「文獻重刊」專欄,旨在譯介「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等原始文獻,希望可以藉由外國的詩學理論,逐一深化、重建臺灣詩學理論的新風貌,由此可知,《笠》不僅強調「寫什麼」;亦重視「怎麼寫」,其詩風如詩人員李魁賢所言的,是一種「現實經驗論的藝術功能導向」。
《笠》的創刊,據學者陳鴻森為文表示,顯示了幾點意義:「一、臺灣文學工作者逐漸克服二二八的驚悸,重新聚合,再度發聲。二、所謂『臺灣本土文藝』、『臺灣人自己的詩刊』,這意味戰後臺灣文學『本土意識』的萌生,它是1970年代鄉土文學思潮的根源。三、經過約莫20年的時間,戰前世代逐漸跨越了語言障礙的困境;而戰後成長的世代,此時亦能自如地運用中文寫作。他們開始有能力用新的表現工具建構屬於自己的文學。」
戰後《笠》不斷在每個時代,表現一種「在野」的立場,以其詩文學,彰顯臺灣人民心聲與土地色彩。

撰稿者:阮美慧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
參考資料:
1 詩刊編輯委員會編。2000。《時代的眼.現實 :〈笠〉詩刊1-120期景印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 趙天儀、李魁賢、李敏勇等編選。1992。《混聲合唱:笠詩選》。高雄:春暉。
3 鄭烱明編。1989。《臺灣精神的崛起:笠詩論選集》。高雄:文學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