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小說家。本名陳武雄,南投名間出生。筆名:桓夫、春岡咲人、千衣子。1935年(昭和10年)3月,進入臺中一中就讀,著迷於日本歷史小說家吉川英治的作品,後來陳千武寫小說也跟吉川英治一樣,多從身邊的故事著手。1939年8月4日,陪堂兄回到名間庄役場(今南投縣名間鄉公所)加班,看到故鄉戶外夜景,寫下生平第一首詩〈夏深夜的一刻〉(〈夏深夜のき一時〉),發表於《臺灣新民報》,開始步上文學之路。 臺中一中畢業,因鼓動同學不要響應卡滅校長的皇民化運動,操行成績劣等,而無法報考大學,進入臺灣製麻會社豐原工場做工,工作之餘以工場為背景,創作「工場詩」5首,又寫了小說〈老職工〉。1942年成為「志願兵」赴南洋作戰,1963年寫下詩作〈信鴿〉及1976年〈獵女犯〉等太平洋戰爭系列小說。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語言的改變,直到1958年才又開始以中文發表作品,1963年出版《密林詩抄》,成為跨越語言一代的詩人。1962年開始翻譯日本詩人村野四郎、三好達治、丸山薰、橫光利一等人的作品,因此視野大開。1964年參與「笠詩社」的創立,為12位發起人之一。 詩作受到日本現代詩人的影響,曾自述:「日本現代詩人西脇順三郎實踐的超現實主義、北園克衛提倡的現代主義、村野四郎實踐的新即物主義、北川冬彥實踐的新現實主義,均經過一段時期的熱狂予以涉獵」雖然對日本詩人的新即物主義與現代主義感到興趣,但所追隨者實不限於一格。 詩作中與媽祖有關的意象甚多,詩集《媽祖的纏足》後記說:「很多老年人霸佔著他們權勢的位置不讓,好像那些位置是他們永生的寶座,變成社會發展的致命傷。這種偶像性的權勢─媽祖婆纏足的彆扭情況,也就成為我寫詩的動機。」可見陳千武以「媽祖」為意象,做為批判社會的象徵,同時也是反封建、反殖民的具現。 陳千武常說「詩是一種抵抗」,慣用反諷的手法,深刻地探討日治時期與戒嚴時期,對於日常性語言的扭曲傷害,寫出被殖民者語言使用時的悲哀和無告。2003年由臺中市文化局出版《陳千武詩全集》。
撰稿者:羊子喬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參考資料:1 *吳慧婷。1994。〈記實與虛構:陳千武自傳性小說「獵女犯:臺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系列作品研究〉。碩士論文,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 *阮美慧。1997。〈笠詩社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3 *謝惠芳。2001。〈論陳千武小說「活著回來」:一部臺灣特別志願兵記錄「獵女犯」的綜合考察〉。碩士論文,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4 *陳靜玉。2002。〈陳千武及其現代詩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5 *陳素蘭。2002。〈陳千武與其詩研究〉。碩士論文,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6 廖秀春。2006。〈鼓手之歌:陳千武兒童文學世界的探討〉。碩士論文,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7 游麗芳。2006。〈陳千武詩之意象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大教學碩士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