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新批評

20世紀初在美國流行一時,強調內部研究,以形式分析見長的文學研究方法,1950年代引進臺灣。初期只是理論的譯介,1958年夏志清對張愛玲小說的評述,是較早將理論付諸實踐。但有系統地引介並形成批評風氣者是顏元叔,1969年〈新批評學派的文學理論與手法〉於《幼獅文藝》分3次刊訖,完整介紹源流、方法,成為臺灣認識新批評理論的重要來源。
顏元叔的具體主張,概括了新批評的原則「文本至上」。文本被視為一有機體,所有訊息都應止於文本的「細讀」(close reading)、分析,不僅文本底下作者意圖的追察將導致意圖謬誤(intentional fallacy),文本之外的影響探索也將產生影響的謬誤(affective fallacy),惟有針對文本,建立系統的、科學的批評方法,才能改善中國古典文學「印象式」的批評傳統,既拘牽於作者意圖,而且又泛談影響。
除了在報刊雜誌撰文,顏元叔更將新批評理論帶入學院,恰逢當時重新省視治學與批評的風氣,因而得到一定程度的迴響,頗受新生代詩人及研究者的歡迎。當時的葉維廉、張漢良、柯慶明、蔡英俊等人都投入甚深。但是顏元叔崇尚西方文學理論,在他所經營的古典詩與現代詩批評領域,都引發了相當程度的論爭。
學者葉嘉瑩與顏元叔展開古典詩批評的論辯,而在現代詩方面,顏元叔以新批評的手法討論洛夫羅門等人的詩,指摘洛夫的詩缺乏意象結構以致晦澀難解,批評羅門詩的死亡意象蒼白晦澀,致使雙方陷入論爭,甚至引發現代詩論爭的「颱風季」。
夏志清則認為,文學研究的「科學化」、「系統化」、「脫離文學而獨立」使得文學不再是研究的主題(subject of study),而是研究的物件(object of study),造成學人「方法至上」的迷思,「評者沒有深厚的基礎,情願信任『方法』而不信任自己的感受和洞察力,往往是不誠實的。」
顏元叔因新批評引起的爭議逐漸淡出文壇之後,歐陽子以「新批評」解析白先勇的《臺北人》,寫成《王謝堂前的燕子》,係新批評的完全實踐。自此之後,甚少有人再標榜完全新批評的研究,但新批評的文本細讀卻成為文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作家、評論者與學者都或多或少吸收了新批評的操作方式。

撰稿者:江寶釵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顏元叔。1969。〈新批評學派的文學理論與手法〉。《幼獅文藝》,181-183期連載。
2 思兼。1974。〈評介「美國文學批評選」〉。《書評書目》,16-17期連載。
3 夏志清。1984。〈追念錢鍾書先生:兼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新趨向〉。收於《人的文學》。「純文學叢書」74。臺北:純文學。
4 陳松全。2002。〈新批評與臺灣詩歌批評理論及方法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
5 蘇益芳。2004。〈夏志清與戰後臺灣的現代文學批評〉。碩士論文,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6 陳政彥。2007。〈戰後臺灣現代詩論戰史研究〉。博士論文,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