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擺脫制式的反共文學,平衡崇尚西洋文化的心態,進而培育本土青年作家所發行的文學雜誌。1964年4月1日由吳濁流創辦,2003年4月停刊,共發行187期。雜誌初期採月刊形式,第5期開始因經費拮据,改為季刊。吳濁流任主編時,以刊登小說與詩為主,在19-21期,連載自己的〈無花果〉,成為1950年代白色恐怖之後,最早公開談論二二八事件的雜誌;同時也是最早刊登原住民作家作品的雜誌,於20及28期刊登了陳英雄(鄒族)的小說〈雛鳥淚〉與〈地底村〉。詩作方面,吳濁流特別鼓勵漢詩創作,也舉辦過漢詩獎,不僅主張「漢詩要革新」,還希望能走向「近代化」。1965年,《臺灣文藝》更舉辦當時唯一的本土文學獎「臺灣文學獎」,首兩屆從缺,第三、四屆分別由李喬、鄭清文獲獎,該獎於1970年易名為「吳濁流文學獎」,對於獎掖本土文學,有所貢獻。 1976年10月吳濁流逝世,54期起改由鍾肇政擔任主編,並命名為「革新號」第1期,初採雙月刊,後發行間隔3、4月不等。鍾肇政主持編務共26期,對雜誌的型態有很多的革新,不僅推出鍾理和、七等生、鄭清文、李喬、黃春明、葉石濤等作家作品專輯,還推出吳濁流、張維賢、李雙澤、張文環、葉榮鐘、廖漢臣等人的紀念專輯。並將雜誌專欄的觸角,向外延伸至音樂、美術、電影等層面,讓《臺灣文藝》在文學性之外,更兼文化性與藝術性。此外,文學評論的數量,在此時期也大量增加,1979年設立巫永福評論獎,推動本土文學評論的發展與深化。 1983年1月(總號第80期)開始,由醫師陳永興接手,改回雙月刊,並標舉刊物是承襲1934年由臺灣文藝聯盟所創辦之同名《臺灣文藝》的志向。此時期雜誌的特色,除在內容上增加許多人文史地的單元,及臺灣、國外藝文動態的專欄外,更重要的是與當時臺灣政治與社會風潮之間的互動,而出現工人文學、政治文學、監獄文學、環保文學、兒童文學等多元的文學導向。 1986年7月,由李敏勇擔任社長,楊青矗擔任總編輯,發行總號101期,重新強調1964年吳濁流創刊之旨,並以月刊形式發行。至1987年5月第105期,由「臺灣筆會」接辦,第一屆會長為楊青矗,1989年2月,陳千武當選第二屆會長,邀請林文欽擔任《臺灣文藝》社長,黃勁連為總編輯,負責117-120期的編務。在此期間,雜誌內容轉為配合組織活動,成為臺灣筆會的發言刊物,因此雜誌走向更傾向於政治與社會場域,其內容集中於政治、教育、母語、本土文化、國族意識等議題。而也從這時開始,維持雙月刊形式,一直到結束。 1990年9月第121期雜誌改由前衛出版社出版,林文欽兼任總編輯,並易名為「創新號」。1994年4月總號140期以後,由李喬接任主編,再度改為「新生版」;1996年2月第153期之後由杜潘芳格一直出任社長,至169期皆由鄭邦鎮、楊翠負責主編。2000年6月第170期開始,由當時任臺灣筆會會長的李喬收回監督,傅銀樵擔任主編;2002年6月第182期後臺灣筆會改組,無意承辦,因此雜誌獨立,維持不到一年,於2003年4月第187期停刊。 臺灣文藝》對於臺灣文學發展而言,不僅做為戰後最重要的本土文學雜誌,培育出許多重要本土作家,更重要的是它以超越時代的眼光,建立出本土文學的主體精神;也在歷任主編的接力下,將雜誌從文學的主體,拓展出文化、社會、政治的面貌,而成為貫串將近半世紀臺灣文學發展的重要場域。
撰稿者:陳國偉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參考資料:1 *陳玉玲。1991。〈「臺灣文藝」研究〉。《臺灣文學觀察雜誌》。3:36-55。2 *張金墻。1999。《斷裂與再生:「臺灣文藝」研究》。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3 *呂新昌。2000。〈「臺灣文藝」與臺灣文學〉。《國文天地》,16(5):39-44。4 *錢鴻鈞編,黃玉燕譯。2000。《吳濁流致鍾肇政書簡》。「九歌文庫」953。臺北:九歌。5 *呂新昌。1995。《鐵血詩人吳濁流》。「臺灣文學研究系列」6。臺北:前衛。6 陳永興編。1985。《臺灣文學的過去與未來》。「臺灣文藝叢書」8。臺北:臺灣文藝。7 楊明慧。2004。〈臺灣文學薪傳的一個案例:由吳濁流到鍾肇政、李喬〉。碩士論文,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8 彭瑞金。1983。〈追尋、迷惘與再生:戰後的吳濁流到鍾肇政〉。《臺灣文藝》,83:42-48。9 褚昱志。1993。〈吳濁流與「臺灣文藝」〉。《問學集》。3:153-1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