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筆名有九龍、鍾正、路加、路家等。先後就讀臺北市太平公學校(今臺北市立太平國小)、桃園公學校(今桃園國民小學)、龍潭公學校、淡水中學(今私立淡江高級中學),1943年(昭和18年)畢業後任大溪宮前公學校助教,1944年進入彰化青年師範學校(今彰化師範大學)就讀,1945年3月畢業後隨即被徵為日本學徒兵,因感染瘧疾導致聽力受損。8月日本投降,9月復原返鄉。1946年任龍潭國小教師,1948年就讀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後因聽覺障礙輟學,回任原職。自幼接受日本教育,戰後政府禁絕日文,刻苦學中文,1951年發表處女作〈婚後〉,自此展開一甲子漫長的創作歷程。 教書、寫作、翻譯之餘,主編過不少刊物。1957年冒險刊印《文友通訊》,相濡以沫地鼓舞困頓中的同好,有陳火泉、廖清秀、鍾理和等人。1965年推動《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臺灣省青年文學叢書》編印,提攜後進。1974-1978年兼任東吳大學東語系講師,1977年繼吳濁流之後接掌《臺灣文藝》編務。1978年主編《民眾日報》副刊,1979年從教職退休。1980-1983年募款協助籌建「鍾理和紀念館」。1981年成立「臺灣文藝出版社」,任發行人。1990年擔任「臺灣筆會」第三屆會長,主編《臺灣作家全集》50冊,披荊斬棘為「臺灣文學」開路,與葉石濤並稱臺灣文壇「北鍾南葉」。 解嚴後,為推動客家母語走上街頭,1990-1994年出任「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創會理事長,提出〈新的客家人〉宣言,領導客家文化傳承及社會運動,並催生「行政院客家委員會」,1994年籌設客家電台,並擔任榮譽臺長,1997年推動全球客家聯合會成立,並擔任寶島客家電臺榮譽董事長,1998年接任臺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董事長,2000年獲聘擔任總統府資政,不僅引領臺灣文學活動,也帶動客家運動風潮。 鍾肇政創作力豐沛,作品有小說、翻譯作品、文學評論、電視劇本及隨筆(書簡),除單冊梓行外,桃園縣文化中心重編其全集38冊,約1,500萬字。小說部分,長篇創作在質量上大大超越短篇。 跨越兩個時代,文學根柢深厚,在白色恐怖時期,仍執管不輟,為臺灣大河小說的首創者,挾著過人才華與堅毅意志,締造輝煌成就,備受肯定。1960年獲臺北市西區扶輪社文學獎、1966年獲臺灣文學獎佳作獎、1966年獲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1967年獲臺灣文學獎佳作獎、1967年獲教育部小說創作獎、1968年獲嘉新新聞獎基金會小說創作獎、1979年獲第二屆吳三連文藝獎基金會文學獎、1986年獲臺美基金會成就獎、1992年獲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1999年獲文學臺灣獎、1999獲真理大學臺灣文學家牛津獎、2000獲頒大綬勳章三等獎章、2000年獲中國文藝協會特別貢獻獎、2003年獲第二屆總統文化獎百合獎、2007年獲客家終身貢獻獎。
撰稿者:盧翁美珍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參考資料:1 鍾肇政。2000。《鍾肇政全集》。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2 鍾肇政。1995。《鍾肇政集》。「臺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戰後第一代」5。臺北:前衛。3 黃秋芳。2000。《鍾肇政的臺灣塑像》。「藝術大師」10。臺北:時報文化。4 鍾肇政、王世勛。2005。《鍾肇政的文學影像之旅》。「桃園縣老照片故事」3。桃園:桃園縣文化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