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李喬

小說家、文化評論家。臺灣作家中少數同時活躍於文化界、政治界及電視界的獨特人物。本名李能棋,另有筆名壹闡提。先後就讀大湖國校、大湖職校、新竹師範學校。畢業後教書、寫作並行,任教南湖國小3年,1957年入伍服役,在軍中連續2年獲高、普考教育行政及格。1959年發表處女作〈酒徒的自述〉。退伍後任教大湖國校、大成中學、頭屋初中,1964年8月起任教苗栗農工至1982年8月退休,1973年曾獲選全國特優教師。1982年教職退休後,1983年主編《臺灣文藝》,1994年《臺灣文藝》改版,擔任負責人2年。1997年兼任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2年。1999年3月至2002年7月接任臺灣筆會會長。2000-2006年獲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自1999年起分別策劃、主持公共電視台「文學過家」、大愛電視台「客家週刊」及客家電視台「客家心客家情」、「圓桌五士打嘴鼓」、「非常短評」和「李喬現場」等節目,對推廣客家文化與臺灣文學不遺餘力。2002-2003年長篇小說「寒夜三部曲」由公共電視台改編為連續劇。
李喬著作豐富多元,有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文學評論及文化評述。早期作品為短篇小說,2000年由苗栗縣文化中心重新整編為「李喬短篇小說全集」11冊,收入短篇小說178篇。以樸實真淳的筆墨書寫童年、故鄉人事,並探索深層人性、心理變貌,顯現人生觀點、社會觀察,技法巧黠多變化。
作品中最受矚目當屬長篇小說,有15部著作。《結義西來庵噍吧哖事件》、「寒夜三部曲」、《埋冤‧一九四七‧埋冤》均具書寫歷史的雄心,時間由武裝抗日跨至戰後二二八事件,不僅揉用龐雜歷史資料,也有大量田野調查做後盾。「寒夜三部曲」,與鍾肇政《臺灣人三部曲》、東方白《浪淘沙》並列為臺灣大河小說。文學評論有《小說入門》與《臺灣文學造型》,兩者理論、實務相互輝映。文化論述則長期關懷斯土斯民,旨在紮根臺灣新文化,探討諸多面向與問題,或揭露醜陋面,或嘲諷非理性,或提倡反抗哲學,或引發自主反思,在在展現其犀利觀察、辛辣語詞與獨到見解,且針對臺灣社會許多病症提出針砭之道,也大刀擘劃臺灣願景。
苦學出身,精力充沛,充滿客家硬頸精神的李喬,其文學創作、評論及對社會的貢獻良多,榮獲多種獎項:1968〈那棵鹿仔樹〉獲第三屆臺灣文學獎、1981獲第四屆吳三連文藝獎、1993以《臺灣文化造型》獲第十四屆巫永福評論獎、1995獲臺美基金會人文科學獎、1999獲鹽分地帶文藝營臺灣文學貢獻獎、1999獲文學臺灣基金會第三屆臺灣文學獎、2006獲第十屆國家文藝獎、2007年獲首屆客家終身貢獻獎。

撰稿者:盧翁美珍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
參考資料:
1 李喬。1999。《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2 盧翁美珍。2006。《神秘鱒魚的返鄉夢:李喬〈寒夜三部曲〉人物透析》。「論文類」64。臺北:萬卷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