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標榜「鄉土的、社會的、文藝的」評論性刊物。《夏潮》雜誌創刊於1976年2月28日,社長鄭漢民,同年7月第4期由蘇慶黎接任總編輯之後改版,內容轉向反帝國主義、反資本主義以及反制式歷史教育文化體系,開啟左翼的知識論述運動。對於民族主義的堅持以及對於帝國主義及現代主義的批判,討論的對象從文藝延伸至社會、經濟與歷史層面。至1979年2月被臺灣警備總司令部查禁停刊為止,共發行35期。部分成員蘇慶黎、陳鼓應、王拓、黃順興等人,轉而投入1979年8月創刊的《美麗島》雜誌。 蘇慶黎所主持的《夏潮》結合了三大陣營:以陳鼓應為首的民族主義社會實踐派;陳映真、尉天驄及其《文季》的現實主義鄉土作家群;海外受文革、保釣衝擊留學歸國者。作者群有:王拓、唐文標、楊青矗、王曉波、高準、南方朔、蔣勳、李雙澤、李元貞等人。 《夏潮》對於臺灣文化、歷史的貢獻可分為幾個方面:(一)對臺灣歷史與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的重新整理,重視楊逵等日治時代作家作品。(二)提倡現實主義文學,強調文學創作是「介入的實踐」,在文學評論上,肯定黃春明、楊青矗、王拓、宋澤萊等作家作品,並且進行「我一天的工作」徵文,徵求「士農工商學兵」等不同階層的文章,取樣分析社會百態現象。(三)表現在民歌文化造型運動上,以李雙澤為代表的「唱自己的歌」,《夏潮》設立「時代歌謠創作獎」,公開徵求歌詞。(四)鄉土文學論戰期間,引進第三世界理論,著重在美國、日本殖民經濟與社會的分析。(五)掌握新生代的政治傾向,報導新生代知識分子的政治實踐與態度,是新生代與政治社會對話的橋樑。 雖然與國民政府在大中華民族主義的立場上是相同的,但是《夏潮》的左派社會主義路線,對國民黨來說,仍是黨外的一環,1979年2月《夏潮》被迫停刊。1996年,以宋東文、王曉波等人為董事的夏潮基金會成立,以提昇中華文化品質,協助與促進海峽兩岸之文化、體育、學術、大專院校青年學生、教師及傑出經貿人士等之互訪交流活動為成立宗旨,並且定期舉辦「兩岸」以及「島內」之相關課題學術研討會。
撰稿者:張俐璇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張釗維。2003。《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臺灣現代民歌運動史》。「collect嚴選書系」。臺北:滾石文化。2 郭紀舟。1999。《七○年代臺灣左翼運動》。臺北:海峽學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