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鄉土文學論戰

1970年代爆發對文學作品「擁抱鄉土、關懷現實」正反意見的論戰。
鄉土文學源自1930年代初期,內容涵蓋臺灣文學的語言使用、內容寫作和路線的探討。1930年8月16日,黃石輝在《伍人報》上發表〈怎樣不提倡鄉土文學〉一文,引發郭秋生、鄭坤五等人撰文聲援,也引起朱點人廖漢臣、賴明弘等人反對,雙方爭論達3、4年之久,是為臺灣文學史上之第一次鄉土文學論戰。
黃石輝提倡的鄉土文學,有3項重點:(一)呼籲創作者根據臺灣經驗作詩、作文。(二)臺灣文學是寫給多數臺灣人看的,便要以多數的臺灣人相關的事務取材,所謂多數的臺灣人,就是廣大的勞苦大眾。(三)文學既為普羅大眾而寫,便應以臺灣話作詩、作小說、作歌謠。反對黃石輝的人,完全忽略黃石輝主張的文學改革論,只是批評他的臺灣話文不可行,主張以中國白話文做為臺灣文學的創作語言。因此,193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又稱臺灣話文論戰
第二次鄉土文學論戰發生於1977年4月,《仙人掌》雜誌發表銀正雄、王拓、朱西寧對鄉土文學論爭的3篇文章;點燃戰火的余光中,於8月20日的《聯合報》副刊發表〈狼來了〉一文,抨擊臺北有人公開提倡工農兵文學。1977年6月1日出刊的《夏潮》,刊出1977年5月6日在淡江文理學院(今淡江大學)舉辦的「廿世紀文藝思潮及中國文學前途」座談會記錄,尉天驄在回答學生的提問時說:「有人說,鄉土文學搞到最後,會變成工農兵文學。工農兵文學不傷害別人,有什麼不好呢?一些自由主義者平常講自由,工農兵文學還沒有出現,即表示深惡痛絕,這能說是自由嗎?」這段記錄顯示,鄉土文學完全是無辜被捲入工農兵文學的爭論。
從1976年開始,朱炎、彭歌、顏元叔、尹雪曼、趙滋藩、朱西寧、董保中等人,輪番攻擊王拓楊青矗陳映真王禎和黃春明等人的作品,在文壇上引發爭議。批評王拓的唯物傾向容易陷入階級對立;批評陳映真的市鎮小市民的沉淪,只存在於共產黨的階級理論中,其強烈的黨派性,讓批評他的人耿耿於懷。因此,之後爆發的「鄉土文學論戰」,嚴格說起來,和立足臺灣大地、關懷鄉土、關心現實的「鄉土文學」,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只是臺灣境內國、共兩黨文人的意識型態之爭。
1965年重出文壇的葉石濤,發表〈臺灣的鄉土文學〉一文,不僅揭開了日治時代臺灣新文學作家、作品研究的風潮,也使得臺灣新文學傳統的批判寫實主義重現臺灣文壇。1977年4月,葉石濤在〈臺灣鄉土文學史導論〉一文,進一步提出臺灣文學應建立在紮實的「臺灣意識」思想基礎上,否則便成為某種文學的流亡文學。此論一出,立刻引起陳映真的抨擊,並直指那是「分離主義」。其實,這才是1970年代臺灣文學發展的癥結所在。但因為工農兵文學的誤導,陳映真等人反而成為鄉土派,與反鄉土派展開論戰。
鄉土文學論戰,由國防部總政治部王昇出面平熄戰火後,擁鄉土派並沒有在被肯定的、被許可的擁抱鄉土上落實、實踐,反而提出「民族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這些新口號,就是第二次鄉土文學論戰,臺灣文學進階課題落空的最佳證明;而大多未參與論戰的臺灣作家、詩人,卻寫下許多擁抱鄉土、關懷現實的文學作品。

撰稿者:彭瑞金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
參考資料:
1 *中島利郎編。2003。《一九三○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文學臺灣叢刊」21。高雄:春暉。
2 *尉天驄編。1978。《鄉土文學討論集》。「遠景新刊」3。臺北:遠景。
3 *葉石濤。1987。《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
4 *彭瑞金。1997。《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年》。「文學臺灣叢刊」8。高雄:春暉。
5 *葉石濤。1979。《臺灣鄉土作家論集》。「遠景叢刊」114。臺北: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