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陳映真

小說家。原名陳映善,2歲時過繼給三伯,改名陳永善。筆名「陳映真」是為紀念其早逝的孿生哥哥陳映真而取的,另外在發表評論文章時,則用許南村、石家駒等筆名。出生於苗栗竹南,後設籍於臺北鶯歌。陳映真以小說與文藝理論著稱,也創辦闡揚關懷與愛的《人間》雜誌(1985-1989),影響許多青年學子。
在陳映真人生中有兩件大事影響他甚鉅,一為1958年養父的去世,一為1968年「民主臺灣聯盟事件」。1958年養父去世後,家道遽而中落,因之而來的挫折和困辱情緒,在他易感的青少年時代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家道淪落的灰黯記憶,造成早期(1959-1961)作品蒼白慘綠的色調;〈麵攤〉、〈我的弟弟康雄〉、〈故鄉〉等小說皆可見此特色。1961年,陳映真文風一轉,轉向冷靜、理性、寫實,有《將軍族》、《唐倩的喜劇》等小說。1968年,陳映真原受邀赴美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國際作家工作坊」(Writers' Workshop),卻因前一年與友人共同籌組「民主臺灣聯盟」,被政府以該組織聚讀馬列共黨主義、魯迅等左翼書冊及為共產黨宣傳等罪名遭到逮捕入獄。
1975年出獄後,陳映真以舊作結集出版《第一件差事》及《將軍族》2本小說集復出文壇,並以許南村的筆名發表〈試論陳映真〉,做為與過去自我的、小知識分子偏執的告別。1977年6月以〈鄉土文學的盲點〉一文加入鄉土文學論戰,緊接著7月又發表〈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引用王拓「鄉土文學」之說,而認為「鄉土文學」是具有反帝、反封建特性之中國民族主義文學。1977年8月,彭歌於《聯合副刊》發表之〈不談人性‧何有文學〉直接抨擊陳映真的作品常依循某種公式來寫作,文學淪為器具化,並針對陳映真的〈試論陳映真〉進而分析、批判與質疑他的「強烈黨派性」,陳映真亦回文還擊。文章來來回回之間,陳映真身為論戰中心的鄉土派主將之一,除了不畏敏感時局與白色恐怖的政治威脅,不斷發表評論來說明自我論點,並一一回擊質疑他的官方反鄉土派。1978年發表〈賀大哥〉和〈夜行貨車〉等小說,站在第三世界立場探討跨國企業對第三世界在經濟、文化上的侵略,以鮮明的形象描繪出第三世界民眾心靈的污染、扭曲和頹廢,或是抗拒與掙扎。
1980年代,隨著政治、社會風氣漸趨自由,陳映真自1984年開始把1950年代的真實狀況寫成《鈴鐺花》、《山路》等政治小說。1987年與胡秋原等人共同成立「中國統一聯盟」,並擔任首屆主席。1990年後經常往返中國大陸與臺灣兩地。1996年獲中國社科院授予榮譽高級研究員。2006年9月因中風入住中國北京朝陽醫院,一度轉好,卻在10月二度中風,一度陷入重度昏迷,幸而意識恢復。
陳映真是位知性的思索型作家,將思想投注於文學創作及評論當中,除上述之小說外,尚有散文、隨筆、文學評論等,其中,文學評論有《知識人的偏執》、《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西川滿與臺灣文學》、《中國結》等結集。雖因國族認同立場與部分文壇人士不合,在文藝理論上時和文壇人士看法有所齟齬而打起筆仗,於臺灣文學史上頗受爭議,但在思想上的歷史縱深,和以「人」為本的小說創作,在臺灣文學史上之地位及影響不容小覷。

撰稿者:徐秀慧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
參考資料:
1 *蘇慧雲。1996。〈紅色的執著與白色的焦慮:陳映真及其小說研究〉。碩士論文,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
2 *許南村。1984。〈試論陳映真〉。收於《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臺北:遠景。
3 *陳映真。1984。〈「鄉土文學」的盲點〉。收於《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臺北:遠景。
4 *陳映真。1984。〈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收於《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臺北:遠景。
5 *曾健民主編。1998。《臺灣鄉土文學‧皇民文學的清理與批判》。「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 1。臺北:人間。
6 陳映真。1976。《知識人的偏執》。「小草叢刊」11。臺北:遠行。
7 彭瑞金。1997。《臺灣新文學運動40年》。「文學臺灣叢刊」8。高雄:春暉。
8 古繼堂主編。2003。《簡明臺灣文學史》。「臺灣新文學史論叢刊 」 5。臺北:人間。
9 葉石濤。1987。《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
10 彭歌等。1977。《當前文學問題總批判》。「青溪文藝叢書 1」。臺北:中華民國青溪新文藝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