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也寫散文、評論,並從事翻譯工作。出生於中國江蘇南京,祖籍中國福建永春。1949年(民國38年)隨父母遷香港,1950年來臺就學。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美國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藝術碩士。曾任臺灣師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山大學等教職。1953年,與覃子豪、鍾鼎文等共組「藍星」詩社,編《文星》詩頁、《藍星叢書》5種及《近代文學譯叢》10種、《現代文學》雙月刊、《中外文學》詩專號等。 60年的文學生涯,以「詩人」的身分最知名,以散文的創作最受矚目,以挑起鄉土文學論戰的〈狼來了〉最富爭議性。代表作品有詩集《蓮的聯想》、《白玉苦瓜》、《夢與地理》;散文集《聽聽那冷雨》、《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日不落家》;評論《從徐霞客到梵谷》。 余光中早期主張以西化翻新中文語言。1980年代,他的詩筆寫下許多鄉愁詩,如〈鄉愁四韻〉,文字簡易典雅。1990年代,他用力收納臺灣意象,寫出如《夢與地理》的詩作。當他意在表達理想時,壯闊鏗鏘;描寫鄉愁與愛情,則細膩纏綿。 余光中對散文的創作追求與實踐,如他在〈剪掉散文的辮子〉一文中說:「現代散文要講究彈性、密度與質料。」在具體的創作行動裡,揀擇特殊的文字,以雙聲、疊韻、聯綿語等打造語言的彈性;透過繁複的意象、時空的壓縮和景象的映襯、重疊、交替,以及長短句的錯雜,鑄塑出字、詞、句的密度;散文字詞的品質,決定一篇散文的趣味與境界的高低。〈聽聽那冷雨〉是集文字技藝爐火純青的代表作。余光中的散文,寫望海鄉愁,屬意悠長;寫天涯遊屐,則意趣洋溢;寫吾家有女的居家生活,則充滿輕鬆幽默;題材、修辭與風格,俱有可觀。
余光中文學創作的成就,在於「文字技藝」的實驗,並獲得一定的成功。除了詩與散文之外,也從事翻譯與評論。他轉介不少西方的文學作品,如《梵谷傳》、《老人與海》、《英詩譯注》等。在評論方面,他運筆犀利,引人注目。19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他主張清查共產黨同路人的工農兵文學,對當時的文壇與文學同好如陳映真、王拓、楊青矗,不無扣「紅帽」之嫌,雙方壁壘分明的論辯,使得以「鄉土」關懷為主題的文學創作身分更清楚,臺灣文學從現代主義時期跨入鄉土文學時期,形成文學史上的一大轉折。
撰稿者:江寶釵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參考資料:1 *余光中。1997。〈狼來了〉。《聯合報》,12版,8月20日。2 *余光中。1975。〈聽聽那冷雨〉。收於《聽聽那冷雨》。臺北:純文學。3 *余光中。1986。〈剪掉散文的辮子〉。收於《逍遙遊》。臺北:水牛。4 *余光中。1978。《梵谷傳》。臺北:大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