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王拓

小說家。本名王紘久,生於基隆八斗子漁村,世代務漁。臺灣師範大學畢業後,任教於花蓮中學。後進入政治大學(簡稱政大)中國文學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後,便留在政大擔任講師,並參與政大中文系尉天驄教授主辦的雜誌《文學季刊》編輯,開始小說創作,同時也在林海音創辦的《純文學》上發表作品。
童年窮困的深刻體認,造就他前期(1970年代前半)小說多以故鄉八斗子漁村為背景,敘說漁民的窮困痛苦、人性的陰暗,但不直接批判或解決,缺乏明確結局,以類似自然主義手法般地將漁民與漁村的困境如實呈現於讀者面前。1975年發表〈金水嬸〉以後,創作出現2年的空窗期,於1970年代後半期所開展的後期作品有2個明顯的變化。其一,小說背景由漁村轉移到都市;其二,作品中的人物動態上,開始出現明顯的現實批判。
1977年4月,鄉土文學論戰期間,王拓於《仙人掌》雜誌第2期發表〈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自社會經濟面切入,去看1970年代湧起的鄉土文學風潮,認為當時「鄉土文學」一詞易引起一些觀念上的混淆以及感情上的誤解和誤導,誤以為只是以鄉村背景來描寫鄉村人物的鄉村文學,倒不如以「現實主義文學」稱之更為適切。在王拓看來,「鄉土文學」是根植在臺灣現實社會的土地上來反映社會現實、反映人們生活的和心靈的願望文學。其文學理論成為19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中鄉土派的主將,作品如〈墳地鐘聲〉也受到質疑與批判。王拓不畏地回文反擊,並創作出後期如〈望君早歸〉、〈妹妹,你在哪裡?〉等社會寫實批判小說,理論與創作並行地在1970年代文壇大放光芒。
王拓的小說創作,自中篇小說〈春牛圖〉開始,作品背景由漁村轉移到都市,在批判近代勞資關係的畸形發展、失業造成的家庭問題、瀰漫各地的拜金主義等社會問題的同時,也塑造與問題相抗爭的正面人物,而這些勇於抗爭的人物多半是大學畢業的知識分子,但他們的抗爭行動往往是死路一條。
在文學中未能找出一條清朗光明之路的王拓,最終走上與楊青矗相同的政治之路,藉由參與政治以實際改革社會、為人民謀福利,參加《美麗島》雜誌,並於1979年10月創辦《春風》雜誌。1979年12月,因美麗島事件而遭牢獄之災,對兒女的相思之苦,使他於牢中寫成兒童故事〈咕咕精與小老頭〉、〈小豆子歷險記〉、〈英勇小戰士〉初稿,並完成長篇小說〈牛肚港的故事〉、〈臺北‧臺北〉初稿。出獄後,更加將心力傾注於政治,創作因而減少,甚而中輟。2008年2月1日出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第十任主任委員 。

撰稿者:徐秀慧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
參考資料:
1 *王拓。1977。《街巷鼓聲》。「小草叢刊」28。臺北:遠行。
2 *王拓。1977。《望君早歸》。「遠景叢刊」78。臺北:遠景。
3 *施淑、高天生主編。2000。《王拓集》。「臺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戰後第三代」2。臺北:前衛。
4 *山田敬三著,涂翠花譯。2000。〈作家王拓:當代臺灣文學管見〉。收於《王拓集》。施淑、高天生主編。臺北:前衛。
5 *林肇豊。2007。〈王拓的文學與思想研究1970-1988〉。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6 *石淑燕。2007。〈王拓及其小說研究〉。碩士論文,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7 鍾言新。1977。〈訪問王拓〉。收於《街巷鼓聲》。「小草叢刊」28。王拓著。臺北:遠行。
8 蔣勳。1977。〈臺灣寫實文學中新起的道德力量:序王拓「望君早歸」〉。收於《望君早歸》。「遠景叢刊」78。臺北:遠景。
9 彭瑞金。1997。《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文學臺灣叢刊」8。高雄:春暉。
10 葉石濤。1987。《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