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本名陳秀美,生於臺北縣(註 1),後入籍美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美國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文學創作碩士。1966年移居中國,時值「文化大革命」,親身經歷文革的動亂,1973年返美定居。其寫作重心為「海外」中國人的故事,包括獨特的中國經驗。風格取材生活現實,寫作不賣弄技巧,因而獨標一幟。著有短篇小說《尹縣長》、《陳若曦自選集》、《老人》、《歸》、《城裡城外》、《突圍》、《貴州女人》、《走出濛濛細雨》,長篇小說《遠見》、《紙婚》。 自小就喜歡寫作,但學者論其寫作生涯,都以大學時期與白先勇、歐陽子、王文興等同班同學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為開始,作品運用大量的象徵手法、濃重的神秘經驗、乃至於意識流,都標識著現代主義影響之深。相較於其他同學們作品的題材選用,陳若曦明顯偏向寫實主義,注重臺灣民俗信仰、風土民情,這也幾乎彰顯著她「走到哪裡,筆到哪裡」的特色。 1966年以臺灣留學生的身分,於文化革命(簡稱文革)初期隨夫赴中國居住,將文革時期的所見所聞,寫成《尹縣長》系列短篇集,用樸實的文字詳盡地記錄中國人民生活群相。作家白先勇曾說陳若曦「以小說家敏銳的觀察,及寫實的技巧,將『文革』悲慘恐怖的經驗,提煉昇華,化成了藝術」,而陳若曦也以《尹縣長》短篇小說系列揚名海內外。 1979年之後,寫作重心從文革小說轉向關注在美臺灣人及華人的移民小說,關懷多放在孤懸海外的女性如何重新適應嶄新的家庭關係,其中包括婚變、第三者、婆媳問題,陳若曦筆下的女子最後往往會找到生存下去的熱情與勇氣,這是一大特色。 1995年返臺定居,小說重新又回到臺灣土地上,並且勇敢地挑戰過去不敢碰觸的宗教議題,《慧心蓮》、《重返桃花源》中對於佛教體制的腐壞與女性地位的不平有所抨擊,展現筆鋒犀利不減的氣魄。 陳若曦的作品,眼光精準,議題聚焦是一大特色,許多爭議性題材都率先書寫,除了文革小說,《紙婚》也是臺灣第一個碰觸到「愛滋病」議題的作品。
撰稿者:江寶釵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參考資料:1 朱玉芳。2000。〈論陳若曦小說中的文化認同〉。碩士論文,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 楊育嫻。2003。〈女兒家的原生與依歸:陳若曦小說析論〉。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3 林原君。2005。〈陳若曦移民小說研究1979-1995〉。碩士論文,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4 紀姿菁。2007。〈論現代主義旅美女性小說家:以歐陽子、叢甦、陳若曦、李渝為研究對象〉。碩士論文,東華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5 周靜宜。2007。〈陳若曦佛教題材小說研究: 以「慧心蓮」、「重返桃花源」為核心〉。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6 陳儀深訪問,潘彥蓉紀錄。2004。〈陳若曦女士訪問紀錄〉。《口述歷史》,12:372-386。7 黃怡。2006。〈中國文革四十年後:專訪陳若曦〉。《聯合文學》,261:70-81。8 李奭學。2006。〈驚醒的中國夢:讀陳若曦的文革小說〉。《聯合文學》,261:46-48。 | |